第二十章 何為鸞鳥(1 / 1)

商代的甲骨文上,“鳳”、“風”通用,其構形源自那種翅膀能煽動氣流的長尾鳥。即常常拍打一側翅膀,頻頻向母雞示愛的公雞。由形象聯係,又可表示“氣流”。所以,甲骨文的“鳳”在卜辭中既可表示類似公雞的大鳥,也可由雄雞煽翅時的空氣擾動來表示空氣中的氣流和風。周代的“鳳鳴岐山”,是稍後一些的說法,古籍《國語·周語》說的是“周之興也,鸑鷟於岐山”。直到三國時吳國人韋昭注《國語》,才指明“鸑鷟鳳之別名也”。這實際上是鳳的概念逐漸形成後,後人將前人的各種圖騰鳥都追認為鳳鳥,冠之以鳳名。

鸞則很有意思,不同的時期它也有不同的含義。

最開始的時候,鸞作為一種近似於鳳的鳥,也是瑞鳥的一種,但地位不及鳳。

後來人們逐漸把“鸞”作為鳳的別稱。並稱“鸞鳳”。

還有一種觀點,“鳳”和“鸞”指的是同一種鳥,但“鳳”指的是成鳥,而“鸞”則指的是尚未成熟的鳥,“鸞”一旦成熟,就叫“鳳”。

上古時候,有一座女床山,山中密林裏住著一種神鳥,名叫鸞鳥。鸞鳥的聲音如銅鈴般清脆,而且叫聲能夠契合五音。鸞鳥被看作是神靈之精,與鳳凰一樣都是難得的祥瑞,隻要一出現,便預示著天下祥和安寧。當初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東征得勝還朝,製禮作樂完畢,要把國家大政歸還給王時,便有鸞鳥從西方飛來,太平盛世自此開始。

相傳西王母每次出行前,都讓一隻青鸞報信。於是後人便用青鸞借指傳送信息的使者。

它的形狀像野雞,卻長著色彩斑斕的羽毛。

鸞鳥的出現一般都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被稱為祥瑞之鳥。

鸞鳥是與鳳凰同類的祥瑞之鳥,其聲如鈴。屈原《離騷》有“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的佳句。二鳥即為“鸞皇”。

南朝宋人範泰的《鸞鳥詩序》中,記載過一則“青鸞舞鏡,最終悲鳴而死”的典故。故事講的是西域的罽賓王,於峻祁之山得到一隻鸞鳥。罽賓王對這隻鸞鳥喜愛有加,給鸞鳥配上了金色的籠子,喂飼各種美食,想盡各種辦法想讓鸞鳥鳴叫,可鸞鳥卻三年不鳴。王妃獻計說:“坊間有傳聞,鸞鳥見同類才鳴,為什麼不掛一麵鏡子,讓它照一下自己呢?”然後罽賓王就按這個方法,將一麵鏡子懸於金樊前。可憐鸞鳥見到鏡中身影,以為愛侶飛臨,果真悲傷地鳴叫起來,展翅奮飛而死。後來人們便用“鏡裏孤鸞”來比喻夫妻生離死別的悲哀。

《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置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俞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嚐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衝霄,一奮而絕。”

鸞鳥出現都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

鸞鳥,寓意著天下安寧,卻也是最孤獨悲涼的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