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拿下蜀地(1 / 2)

扶蘇是見識過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六國的,其中他也出了不少的主意。

這一次,在扶蘇的操作下,兵器產出的數量一日比一日多。

經過兩個月的整合,現在每日產出的兵器都有上千把之多。

即便是在磨合之中,通過這兩個月的努力,扶蘇還是將蒙恬和王賁兩人麾下共計八萬餘人的兵力給武裝起來了。

不過這並不能滿足嬴政的需求,他的目標是,每至少產出兩千把以上的兵器。

一一千把,一個月三萬把,一年三十六萬把。

這樣的打造速度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了。

但是嬴政心中對於這件事情還是門清呢。

一是他需要快速的擴張,所以短期內的產量必須要提升上來。

二則是這樣可以讓他發現人才,為了後麵做鋪墊。

三是打完仗了以後,這些產能可以稍微培訓一下,就能用來生產農具。

軍人或許不需要那麼多,但下對於農具的需求還是很旺盛的。

即便是每三千,甚至四千的產量,也很難滿足全國對於農具的需求。

除此之外,為了提升精銳部隊的防護能力。

扶蘇又下令將一部分產能用於打造鎧甲。

流水線,工業化,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效率。

扶蘇令人將鐵打造成長三厘米,寬兩厘米,厚度兩毫米左右的鐵片,並且在四邊的正中心衝孔湧來串聯。

這樣一副鎧甲的重量大約在十六七斤左右,對於士兵來也不算太嚴重的負擔。

當然,這也不是人人都能配備的,這些鎧甲隻會給精銳們配備。

扶蘇手中已經沒有更多的鐵料來給每個人都打造一副鎧甲了。

鐵匠不需要太複雜的工作。

有人負責投料,有人負責燒火,有人負責建造沙土模具,有人負責將燒好的鐵水倒入模具當中,有人負責取成型的鐵料。

還有人負責將半成品鐵料投入火中,鐵匠負責最後一道的工序,將燒紅的半成品進行衝孔。

就這樣,簡單的一片鎧甲散片就這麼成型了。

因為是流水線,工業化,所以不需要像常規鎧甲那樣去尋找材料,在進行打磨編織。

扶蘇發動了群眾的力量,在周邊召集了一群婦孺老幼,用麻繩按照要求將這些鐵片編織成鎧甲,每編織一副,給兩錢的工錢。

熟練的人,一能夠編成兩幅鎧甲,收入雖然不多,但總算是有了收入,日子也有了盼頭。

王賁與蒙恬二人各自得到了五百副鎧甲,雖然不能是武裝到牙齒,起碼也算是給他們增加了一張底牌。

兩位將軍在接到嬴政的命令之後,簡單的商量了一下,便立即發動了對雒縣的圍攻。

馬相見敵軍來勢凶猛,在抵抗了兩日之後發現自己的手下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隻能鬱悶的棄城而逃。

而主攻方為王賁,蒙恬的主要任務是打秋風,施加壓力。

雒縣早已在王賁,蒙恬二位將軍的包圍之下了,馬相在逃跑的那一刻,蒙恬就接到了消息。

不過半日間的功夫,馬相便被蒙恬斬殺於逃亡路上。

緊接著,城破。

得到雒縣被破,馬相被陣斬的消息之後,嬴政突然笑了。

“黃巾起勢凶猛,但多為農民出身,雖有行伍經曆,卻無精銳軍官管理。”

“打仗多靠著一股怨氣,稍有成就,便迷失自我,沉淪於享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