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與王穀芳教授聯係上,劉曉兵真是高興壞了。
不僅是他,大家夥全都感覺到了振奮,
劉曉兵和王穀芳教授先通了一個電話,在王穀芳教授的指點下,劉曉兵擬定了招募收殮烈士遺骸的誌願者信息。
想要加快收殮烈士遺骸,必須有很大的團隊,有很多人參與才行。
而一方麵招募烈士收殮誌願者的信息,一方麵也開始積極地籌集善款,為了修建烈士紀念碑專用。
這些烈士為祖國的和平奉獻了年輕的生命,理應被銘記,被紀念。
在發布了招募信息之後的第二天,就收到了社會各方愛心人士的消息。數以百計的誌願者前來參加收殮行動,有利用暑期熱心公益的青少年、也有全家一同前來的愛心家庭。
而王穀芳教授,也在學校展開了收殮烈士遺骸的誌願者招募活動,得到全校上下師生的積極響應。
來自全國各地的誌願者們,相繼來到了辰溪棗子林。
這個從前救治抗戰傷員的陸軍醫院遺址,此刻聚集的,盡是緬懷先烈,為了收殮先烈的遺骸的誌願者們。
辰溪棗子林,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在陽光燦爛的盛夏,大家在王穀芳教授的帶領下,走上了山去。
大家分成小組,分別到葬坑挖掘烈士遺骸。
讓大家痛心的是,遺骸被樹根纏繞,枯枝長在骸骨上,有些甚至被白蟻築了巢。湖南是雨水充沛的城市,環境如此惡劣,烈士的遺骸保存欠佳,根本無法采樣。
王穀芳教授說,再晚些,英烈就無法找回親人了。
誌願者全副武裝——戴上帽子、穿上冰袖,左手鏟、右毛刷,蹲在的土坑裏,一層又一層地鏟土。
他們的發掘工具和鞋子沾滿了泥土,這不僅增加了收殮難度,也加大了工作量。
但他們都毫不在乎,輕輕地掃下外層泥土,他們雙手捧起英烈骸骨,生恐弄疼了他們。然後再小心翼翼地將遺骸裝入貼上了編碼的袋子,等待團聚時刻的到來。
熱了,累了,困了,餓了,他們都舍不得休息。因為他們知道,一位英烈,連接著一個家庭,兩千多位英烈,連接的就是兩千多個家庭。他們多行動一步,多行動一點,就能點亮兩千多個希望。
劉曉兵在眾多網友的請求下,對收殮活動全程進行了直播,盡管沒有人去理會那部一直直播的手機,但網友們的熱情,卻一點都沒有減少。
這是劉曉兵第一次碰觸烈士的遺骸,他剛剛摸到骨頭的時候,既敬畏,又有些難過。
這些英烈遺骸被損壞得如此嚴重,大部分軀體已經遺失或消逝。
這葬坑,畢竟是掩埋了英烈幾十年的土壤,他甚至想要把葬坑的每一個角落都清理幹淨,把遺骸完整帶離那塊淺淺的土地……
湖南大學的學生們,是所有誌願者中最年輕的。他們稚嫩的臉上,帶著莊嚴凝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清理著烈士遺骸上的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