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提高工農地位(二)(1 / 2)

大多數人往往認為,大明朝的商人十之七八都是腰纏萬貫的存在。

可是,按照真正的曆史記載,明代商人的收入有著極其嚴重的兩級分化。

尤其是從事小本生意的,比如走街串巷販賣小商品的商販,其收入很可能還不如尋常的佃戶家庭來得優厚, 更無法與中農家庭相比了。

據史料記載,在明朝宣德年間,很多小商販終日勤勞經營,獲利“厚者十之二、三,薄者不過十分之一”,運氣不好, 賠掉本錢的小商人也不是少數。

有賠錢的,自然就存在掙錢的。

曆史上的晉商、徽商等商人群體, 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已經頗具規模。

晉商興起於明初,因抓住了給西征軍隊輸送糧草的機會,獲得了販鹽的特權而迅速發展起來。

徽商的曆史要早一些,他們是明朝的徽州商人以銀兩換取鹽引販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們受到朝廷保護,實力雄厚。

兩者所從事的大體上以鹽業、茶業、加工製造業等為主。

雖然從嘉靖時期開始,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但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也僅僅能夠糊口而已。

若是發生天災人禍,廣大百姓的基本生活就很難得到保障,此乃明末流民四起,以至大明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高煦當著吏部尚書等大明高官的麵,問完了農民與工匠的收入,最後再問商人的收入,顯然是有深意。

夏原吉是大明忠臣,也是名臣、賢臣,聰明過人,自然是對朱高煦的心思猜出了個大概。

他緩聲道:“自永樂一朝解除海禁, 大量商人隨朝廷的船隊出海貿易, 皆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利潤。近二十年以來,僅江南數省,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普通商人一躍成為家資萬貫的巨商。”

“因此,從大體上來說,商人的收入要遠遠高於農民與工匠的收入。”

朱高煦又問道:“那商人的地位,比之農民、工匠如何?”

“這,老臣卻是不知該怎樣回答。”

夏原吉猶豫不決道。

朱高煦麵不改色道:“此話怎講?”

夏原吉道:“陛下,此事臣確實不知該如何回答。”

“陛下,此事與吏部有幹係。”

吏部尚書蹇義恭聲開口道。

朱高煦故作驚訝道:“竟與吏部有關?”

蹇義解釋道:“陛下,朝廷雖然禁止商人穿綾羅綢緞,可絕大多數的商人賺到錢之後,皆會選擇捐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因官職皆在定員之外,有名無實,故稱‘員外’。”

“且仔細說來。”

朱高煦撫須道。

“是。”

蹇義恭聲道:“唐代之前,員外是作為官名存在,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

“南北朝時, 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 在官名上加員外,如散騎侍郎為員外郎, 入則規諫過失,出則騎馬散從。”

“隋朝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副職。唐貞觀之前,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唐開元年間,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列為六品。”

“宋初六部官職之中,各有員外郎一名,正七品。後來朝廷施行捐官之製,竟然賣出去上千個正員之外的員外郎,至此以後員外郎就逐漸演變成一種對富民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