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譚芳芳(1 / 2)

由於黃克儉、高玉德家人拒絕配合調查。

陸強決定先重點調查譚芳芳。

結果情況一樣不樂觀。

譚芳芳可查的檔案資料截止於2001年11月。

可知的是,譚芳芳是孤兒,終生未婚!

陸強決定用DNA技術同時查詢譚、黃、高3人下落。

用3人當年的DNA樣本,在全國範圍進行海量比對!

一周後,比對結果並不出乎陸強意外——全東古國數億人口中沒有一個與3人的DNA樣本吻合。

這時,軍地各方的調查進展陸續出來。

醫院和殯儀場所方麵,過去6周,累計監控瀕死人員87000名、逝者123000名,新增“失腦”8例!

8例中,“失腦”者年齡呈隨機分布狀態。

90歲以上2名,60-70歲之間3名,40-50歲之間1名,30-40歲之間1名,0-1歲之間1名,幾乎覆蓋所有年齡段。

“失腦”者死因呈隨機分布狀態。

8例中,2名“壽終正寢”,1名死於新生兒肺炎,2人死於癌症,1名死於腎衰竭,1人死於煤氣中毒,1人死於車禍。

“失腦”者的職業分布也呈隨機分布狀態。

8例中,除新生兒外,其他7名職業包括農民、出租車司機、建築工人、公務員、企業高管、記者。

除了上述隨機分布的要素外,調查發現了2個規律。

一是8例“失腦”的時間集中在醫院正式宣告死亡後的3—8小時之間!

二是8例“失腦”的方式都是“憑空消失”,即使24小時不間斷值守,大腦也無端消失,顱骨和表層毫發無損!

全球地下人體器官大型交易黑市方麵,共摸排56個地下黑市。

大腦屬於“冷僻貨物”,無人問津。

倒是在殺手市場生意紅火,不過,雇主買的是“人頭”,而非“人腦”。

人機交互試驗信息方麵,全球共有155家科研機構從事人機交互科研試驗。

136家機構停留在理論階段或是通過電子信息等間接方式向機器傳遞人的指令,隻能算是廣義人機交互。

19家科研機構正在試驗人體直接與機器的“對話”。

其中15家嚐試通過佩戴專用頭盔,用人腦電波向機器發送指令;

另外4家嚐試通過手、腿等軀體神經與機器連接,通過軀體神經向機器發送指令。

上述機構都取得各自相應進展,但沒有發現用人腦直接對接機器的試驗活動!

軍方也作了大量調查工作。

首先調查了可能涉案的陸軍邪醫集團在世骨幹分子33名、外圍協助崗位人員102名,排除了陸軍邪醫集團重啟的嫌疑。

軍方隨後將調查方向鎖定在三江駐軍和927廠範圍內,但由於927轉隸、改製、拆除和搬遷的整個過程時間長,涉及人數多達千人以上,一時無結果。

綜合這些調查進展,國防部作出了3個基本判定:

第一,“失腦”並非個案,而且尚在持續發生。

第二,“失腦”疑為“竊腦”,但目的不明,手段也屬於未知力量,超出人類現有科學技術範疇。

第三,陸軍邪醫集團人機交互陳年舊案可能被人利用。

國防部作出如下決定:

第一,嚴控消息。

第二,將秘密調查新增“失腦”案例的範圍正式拓展到全國全時域。

第三,秘密組織人工智能、醫學、理論物理等領域的頂級專家,從科學方向分析可能的原因。

第四,抓緊對三江駐軍和927廠深入調查,並全力追查譚、黃、高3名失蹤人員。

作為案件首辦人員,柯則平、陸強都領有任務。

柯則平的任務是在全國全麵推進新增“失腦”案例常態化秘密調查。

至於陸強,他的任務自然是追查譚、黃、高3人下落。

如果譚、黃、高3人同期失蹤並非巧合的假定成立,那麼,導致他們同期失蹤的誘因就應當是一致的!

從3人的檔案資料看,自始至終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參加了人機交互試驗,都參加了001-016全部16個項目。

從孫建軍癡迷以致最終瘋掉的情況來看,人機交互試驗,特別是當第016號項目取得了似是而非的“成效”,對參與試驗者產生了難以自拔的誘惑。

如果某個組織或某個人擅自重啟人機交互試驗,並找到當年的參與者,當年的參與者完全有可能拋妻棄子“玩失蹤”去投身他們向往的人機交互事業。

那就應該有一個關鍵對象:2001年說動譚、黃、高三人“重出江湖”的某個組織或某個人!

如果運氣好,說不定可以查到某個組織或某個人當年串聯譚、黃、高3人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