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豬不信上帝,他更相信手裏的槍,但他手下小弟好多都是信教的,不要低估楚枳和他在基督教的「地位」,再加上楚枳是超級大明星,白豬也聽楚枳的歌,所以不要硬碰硬。

對了備注一句,在巴西和薩爾瓦多信教和混跡在黑幫沒什麼衝突,可以理解為賽博朋克信教。反正結果是好的,十萬美金也不用給了,甚至還有免費保鏢。

「楚枳會來嗎?他唱歌特別厲害。」

「你們是知道我的,我除了大胸美女的海報,就隻收藏了楚枳的海報。」「我隻認識一個華夏人,就是他。」

「沒想到我居然有一天可以幫助到楚枳,太好了。」幫派分子竊竊私語,顯然對白豬的安排挺滿意的。

問題解決了,導演原聯指揮道具組重新擺道具,攝影組

也歸位。

「繼續拍攝,沒事了已經解決完了。」原聯大概把事情一說,畢竟在國外遇到這些事,心中肯定慌亂。劇組眾人聞言,不由感歎,光是一個名字在國外就有這麼大威力。

「你看吧,我就說了有其他方法。」婉婉也是心累,不是說精靈傲氣又愛好和平嗎?為什麼眼前這精靈,傲氣是傲,可一有風吹草動就想莽上去,這分明是獸人啊,那是什麼精靈。

「祈楚不愧為祈楚,僅僅一個名字就平息了爭鬥。」王爾德這次是切實感受到了一個人的影響力。劇組繼續拍攝,拍攝外加製作共花費了八個月,送去了威尼斯電影節。

原聯和王爾德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威尼斯之死》獲得了最佳導演銀獅獎,以及奧斯卡的最佳剪輯、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最佳原創配樂、最佳原創歌曲四個獎項。

說個題外話,以地球的第五代導演陳、張、田為例,為什麼他們好像都不太會講故事。這就來源於內地電影起源了,第四代導演做的是「丟掉戲劇的拐杖」,在第四代之前影片更像是播放戲劇,攝影機也老老實實地擺在原地沒有鏡頭感可言,經過第四代的努力鏡頭帶上了情緒。而第五代導演,他們賴以成名的是讓電影畫麵有了情緒,比如用什麼顏色來表達感情,用什麼電影片段來烘托背景等等。

第五代導演賴以成名的基本是畫麵感,用畫麵表現象征和寓言,而故事內容是為這些東西服務,關於這一點看過張采訪就可知,他拍攝電影是現有某個畫麵,然後再經由這畫麵寫故事。

說這麼多題外話,主要是想說按照原聯的年齡來算,本該是華夏的第八代導演,在第七代導演追求商業的基礎上追求自由。但事實上原聯拍攝出來的更像第五代導演,尤為擅長畫麵的刻畫。所以在有電影底板以及具體故事的情況之下,他翻拍的《威尼斯之死》甚至比原版更好,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就坦言「他(原聯)更符合這個故事"。

電影把王爾德拍攝的絕美,完全達到了楚枳想要的結果。

全球票房6.1億美金,這對翻拍的文藝片來說票房相當給力,即便有楚枳幫忙吆喝的功勞。王爾德可以說是出道即巔峰,瞬間成為全球少男少女眼裏的美少年。

更準確說是一部電影把王爾德捧上了全球當紅小生的位置,根本就不用像其他演員那樣在國內拚搏。特別是當媒體們知道男二號是楚枳欽點,討論度更加的高。

《世界第一美少年,楚枳認定!》《楚枳的繼承者出現了—王爾德》

《仿佛玻璃玫瑰般美麗的演員,專訪王爾德》

《和原版截然不同的美感,原聯和王爾德如何塑造這部電影》《專訪原聯「我要感謝九爺」》

等等報道,報道都集中在導演和男二號身上。

其實男一號飾演德國作曲家道格憑借表演獲得了一種影帝獎項,如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意大利大衛獎等。道格關注度雖然獲得的不多,但好處也不少。

王爾德不喜歡接受記者采訪,因為要說什麼,不能說什麼都是經紀人婉婉幫忙想的,不過他也感受到台下的記者有好多抱有惡意,即便不自由也不能亂說話。

返回劇組的酒店-

「這個是?信仰之力嗎?難怪神靈需要信徒。」王爾德在家中感受到腦海裏有金色的顆粒。「那我可以使用魔法了嗎?」王爾德淺試一個自然魔法,發現沒什麼反應。

王爾德明白過來了,信仰之力不能讓他重新使用魔法,但達到一定數量似乎能夠讓他產生生命意義上的質變。

頓時,王爾德改口:「拍電影真好,我要和婉婉說說,多拍兩部戲。」

怎麼說呢,王爾德比起楚枳來說都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

王爾德的格鬥能力很強,特別是劍術。一萬名精靈的單手劍指導官不是光說說。

楚枳稍微動用人脈,和好萊塢大廠迪士尼合力打造了一部精彩的動作片。

動作片一直都有市場,因為特效的炫酷大場麵刺激視覺,可動作片所帶來的拳拳到肉的刺激感相比特效還是有不同。

君不見地球上的巨石強森,仍舊霸占了好久的收入榜。

可為什麼感覺動作片落幕了呢?因為真的能打的動作演員越來越少,而又能打又有明星氣質的就更少。

而王爾德在明星氣質和能打是頂尖的!

於是《特攻調查隊》係列孕育而出,要說劇本有多精彩,那肯定沒有,但絕對是非常合格的動作片,要伐木累有伐木累,要動作有高超的動作。

主要講述由全世界特殊人類精英組成的小隊,他們負責保護全球。而主角是雙重人格,主要人格是唯一拔起了石中劍的外國人,次要人格是華夏劍仙傳人。

而特殊小隊將要麵對的第一個敵人是喪屍危機······

有點縫合怪的意思,但楚枳看了覺得作為商業片是合格的,劇本也能充分展現王爾德的能力。

怎麼說呢,第一部上映沒有想象中那麼成功,全球隻取得9億美金的票房。通過觀眾反饋,表示是裏麵一些設定歐美觀眾有些看不懂······沒有關係,及時調整。

來年的第二部《特攻調查隊2劍風》的票房就好多了,王爾德的身體素質讓他可以完成許多令人難以相信的動作。

票房達到13億美金,成為平行世界票房最高的動作電影。

而王爾德和某個人身攻擊的美利堅明星越戰,直播進行無規則搏鬥。王爾德雖說有一米八,但看上去瘦瘦的,對方一八九肌肉結實,看起來輸贏應該沒懸念。

但結果卻是王爾德贏得輕鬆,而且很多電影幕後也在互聯網流傳出來,所有武打動作都沒用替身。電影外加真實格鬥,讓王爾德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女性喜歡他的樣貌,男性喜歡他的武力,男女通殺!迅速成為全球一線演員。一切都在往好的發展,直到2077年5月11日。

這日,天塌了,太陽碎了。

肯定是形容詞,用於表達全球範圍內的轟動,就恍如天塌地陷。起因是新夏社的一則新聞—

[記者從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音樂家、詩人,果務院參事室參事、中宣和文旅總顧問、國家文化出海計劃中心副主任、文聯名譽主席、華夏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楚枳,因病於5月11日淩晨3:21分在魔都逝世,享年78歲。]

隨即媒體披露更多消息,楚枳是淩晨兩點左右依舊在公司處理事情,淩晨兩點半被秘書發現暈倒,急忙送往醫院。京城時間2077年5月11日淩晨5點31分,楚枳因心肌炎導致的心髒驟停死亡,享年79歲,一生未婚。

羊城晚報:「世界文化娛樂的風向標楚枳逝世,他化作了一座山脈,成為無數年輕人追逐的目標。」人人報紙:「默哀!楚枳逝世!享年78歲零八個月」

新聞:「痛別!【21世紀上半葉最偉大的明星】楚枳逝世」光明報:「送別九爺!回顧楚枳參事的一生!」

別說娛樂圈了,中文是直接連網絡都崩了,因為不管平時上不上網,平時發不發言的人,都上網查看這個消息。

「嗚嗚嗚嗚,小九才四十多歲怎麼就死了?」

「什麼才四十多歲,九爺真的可以當你爺爺了,都七十多歲了,隻不過養貓顯年輕,看起來才四十多。而且即便是四十多,也不應該稱呼小九啊!」

「我不管,小九就是英年早逝!」

「突然好想哭,九爺一生未婚,也沒有後人啊。」

「我看過采訪,有記者問九爺為什麼還不找女友,九爺回答是:我就不要連累別人了。」「怎麼會,我才剛粉上九爺,為什麼會這樣?!」

......

最後列出來的留言,是六五後現在才讀初中的追星少女緣緣發的。

本來緣緣對九爺沒什麼好印象,因為初中課文裏選的詩歌背誦起來好難。直到她喜歡的一位女歌手,在前不久某個獲獎平台頒獎時,當頒獎嘉賓楚枳出場,女歌手直接激動得跳了起來,就好像追星小女孩突然見到偶像。

然後女歌手後來連獎杯都有點不在意了,一心想和楚枳合唱。

當時媛媛才知道,這「大叔」是有多誇張,特別是和女歌手的合唱,一張口就是神級。

華夏的情況隻是一景,楚枳的逝世對世界影響有多大呢?

說個切實發生的事,在聯合國某次會議中,成員國中卡塔爾、霓虹、南韓等國家提議,希望秘書長能夠下半旗進行默哀。

關於聯合國降半旗,在中文互聯網有各種各樣的謠言,其中傳播力度非常廣泛的是「17次降半旗致哀,中國就曾獨占六次,最後一位很少有XXXX」,稍微關心國際局勢的一看就知道,這種消息太假,哪怕消息的來源是曾經的官方媒體也假。

按照聯合國修訂的旗典,隻要成員國在職元首、聯合國的主席,以及對世界局勢有巨大影響力的政客去世,都會按照規定降半旗,哪怕是海地總統。

所以降半旗的次數,三十次都打不住。

而秘書長有權利在特殊情況之下,給任何人降半旗,因此才會有多個成員國提這要求。可縱觀族秘書長特別授權的情況,是發生重大災害,例大地震。

簡而言之,除了政要與受難死者,沒有其他人群能夠有這默哀規格。

秘書處經過商議,還是拒絕了成員國的提案,因為與《旗典》以及往屆常態不符,但又考慮到楚枳先生對反戰的宣傳,以及對世界和平的貢獻,在安理會開會前讓全場人起立默哀表示哀悼。

以上內容,無論是秘書長的決定,還是末了的193個成員國默哀,都是真實可信,和中文互聯網的謠言根本不同。

提議沒有成功,聯合國沒下半旗,但是霓虹在天皇的主持下,自己下半旗默哀,大部分官員都在。「全人類都應該表示悲傷,因為楚桑的死亡,代表的是全人類最美好的事物消散。」天皇這樣說。為什麼霓虹反應這般大?

原因很簡單,霓虹失去了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等等,多少年數不清楚了,但沒有例外的是社會環境依舊壓製得人快喘不過來氣。

從21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令和少年就被楚枳鼓舞著,很多粉絲把楚枳看做黑暗中那一抹亮光。

這樣說吧,九零後生的人被楚枳拯救,然後等九零後成為老師、教授、醫生、律師以及掌權者,他們就會把這件事情清晰的告訴給零零後或一零後。

舉個例子,令和時代的某任文化廳的大臣是布偶粉,她甚至說「我認為民眾過分的喜歡漫畫和偶像是逃避現實的舉動,我提議嚴管偶像產業與漫畫產業。」

此大臣在霓虹互聯網罵成篩子,並有人查出,她自己家中貼滿了楚枳的海報,且書架上有數百張紀念版、周年版、典藏版、@

說一大通,總結出來就是雙標,我不支持追星,但楚枳不是明星,什麼爛番茄臭鳥蛋也能和楚枳碰瓷。

想想整體這種氛圍之下,關鍵零零後和一零後成長的時期,也就是楚枳三十多歲的顏值巔峰期,依舊能打。

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也感覺全球樂壇每一個能打,然後零零後長大成為······一零後長大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一層一層往上疊,南韓、安南、印尼、毛熊國、法國等國家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演帝獸待機時間長不說,就連顏值的保鮮時間也太長了!

回到霓虹,什麼你不追星?隻是喜歡二次元的宅男宅女,沒關係!不追星總該要讀書吧,九年義務教育,歌曲方麵《世界上唯一的花》《盡管我們手中一無所有》被列入初中教材。詩歌方麵被霓虹選入中小學生教材的更加多,哪怕不追星也根本不可能逃脫楚枳的影響力!

美利堅《***》直接用頭版頭條表示「一個偉人的時代落幕了,而這個時代的名字叫楚枳」。英國《太陽報》的頭版頭條「七十年前我們失去了維多利亞女王,而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失去了楚枳」。

毛熊國《消息報》的頭版頭條和副版頭條都是關於楚枳的。

頭條「一百門炮向空中齊射,我們永遠懷戀枳先生,他為我們民族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財富!」副頭條「枳先生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

後麵很明顯是盤點了楚枳的一生。

法國《世界報》是由[南學家]悲傷學派的代表人物比索寫的文章,標題是「楚枳先生終於完成了最偉大的藝術,他自己!」

[南學家]顧名思義是專門研究「楚枳與淮南」的學者,因為內容太過豐富包括翻譯作品、詩歌和歌曲,所以連他們內部都分為了好幾類。其中就有主要研究歌曲的悲傷學派,他們從詩歌中研究認為,楚枳一直都懷有想要死亡的心,隻不過放心不下整個世界。

而精神學派主要研究歌曲,他們者是相反的態度,學派認為楚枳是努力地對抗這一切,讓自己活下去,從而把自己這種精神傳達給所有人。

剩下還有七八個學派,研究楚枳這個人,可不是單獨是華夏的論題,而是全世界都熱門的論題,特別是當楚枳半隱退,除了發作品,不再接受任何記者采訪後,研究的人就更加多。

其實也可以預料到,楚枳的死亡,之後全球南學家的數量還會激增。基本上所有國家的主流報紙,都是關於楚枳死亡的頭條。

全球有十七個國家下半旗默哀,而互聯網上有超過五十個網站把頁麵調成了黑白色,以表達自己的默哀。網站包括穀歌、臉書、推特、微博、百度等全球流量在top20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