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吾師(1 / 3)

今晚沒有需要加班聽的同期,也沒有需要著急趕出來的稿子,一身輕鬆。

路北岑洗過澡,看完一部紀錄片,時間尚早,還可以看看書,想起上次去書店買的書,還沒有時間看,反倒是給蔣中澤買的那些字帖,他在家的時候,會經常到她家來霸占她的書桌,在那裏寫字,他說這樣隨時可以向她請教。

那本成語字帖,已經寫了一小半了,路北岑想起他寫字時的樣子,專注而認真,明明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做起來卻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隨手翻開,一日三秋映入眼簾,字帖上隻有簡單的釋義,說是用來形容感情很好,隻分別一天,就好像已經很久沒見了。

蔣中澤寫完這一麵就讓路北岑給他講這個成語的出處,他已經知道所謂成語必有來曆或者出處,碰到感興趣的,必然要求講解。

路北岑也不是所有的成語都能講清楚來曆或者出處,但是這個詞還是知道的,出自《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路北岑把這一段吟誦了出來,又微笑道:“葛、蕭、艾都是一種野草,其餘的,應該就不難理解了,就是用了遞進的手法表現出濃烈的思念之情,這一篇應該是表達男子對女子的思念之情的,但是現在這個詞,在用法上已經不拘泥於關係,而在於感情深厚與否,戀人、朋友、親人之間都可以用了……”

“那為什麼最後變成了一日三秋,而不是一日三歲或是一日三月呢?”

“秋字本身就包含著一定的感情色彩啊,用在思念的時候總會帶著離愁別緒的意味,如果用在別的地方,又意味著一些別的感情色彩,比如春華秋實,就能感覺到金燦燦的豐收感,而且你把這三個詞放在一起琢磨一下,用秋字是不是更好,更美,更符合這個語境?所以說,漢字是很美的,有時候簡單一個字,就包含了很多的感情色彩……”

那時候,蔣中澤隻是看著她侃侃而談,眼神專注認真,似乎又帶著點別的什麼不一樣的色彩,路北岑沒有當過老師,不知道那是不是學生看老師的時候,會迸發出的一種神采,隻覺得看得自己都有點渾身發熱,當時還慶幸,幸虧這個詞很簡單,這個詩也很好背,大概就是看一眼就能記住的。

當然,路北岑也記住了蔣中澤當時目光幽幽說出的那句話:“這麼難舍難分的感情,很想體驗一下。”

路北岑也記得,自己當時就笑了起來,想起了不知道是哪本書上看過的一句話,便問他:“我看過一本書上這麼寫,說是人可能在青少年時期才會產生這麼原始、純真而熱烈的愛情,但是真正稍微成熟一些,比如而十三四歲之後,就會變得社會化,很難產生多麼深刻而纏綿的愛情了……”

蔣中澤看著她說到這裏,便笑而不語,似乎意有所指,當即就不緊不慢反問道:“你的意思,是我已經老了,或者說我們都已經老了,不可能再體驗到這樣純粹的感情了?”

“呃……”路北岑就像個被十萬個為什麼問到詞窮的老師或者是家長,隻能選擇轉移話題:“你還是繼續寫字吧,今天的作業還沒做完呢。”

其實,路北岑還真是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她肯定知道自己再也沒有飛蛾撲火的勇氣,上一次,麵對自己的心動時,她內心也不是安然寧靜的。

大的環境在那裏,路北岑其實壓力很大,也曾經很糾結,可是寧願選擇對那一切外部的情況都視而不見,裝作自己就是個不懂事的小白,那大概是她活到現在,做得最魯莽的一件事,可是,就那樣狼狽地收場。

路北岑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自信的人,內心始終是在自卑和自信中間掙紮,用優異的成績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來克服內心最深處的自卑,其實是她一直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