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
“阿鬥莫要驕傲自滿。”
諸葛亮慎重地叮囑,臉上帶著欣慰之色。
“為萬世開太平。”
此等大誌,非一般智者能有。
很難想象,這出自劉禪之口。
一直以來,諸葛亮對劉禪的印象都是“憨厚”,繼承了劉備的仁義,卻沒有劉備做事的果決。
如今看來,是他看走眼了!
諸葛亮躬耕隴畝之時,曾自比“管仲樂毅”,其誌尚遜“為萬世開太平”一籌。
“先生的教誨,學生銘記於心。”
劉禪恭敬地作揖行禮,對於諸葛亮他是發自內心的佩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問世間有幾人能夠做到。
能夠做到之人,又有幾人有諸葛武侯的成就?
“禪必竭盡全力,協助父親與先生匡扶漢室,大興天下!”
劉禪堅定的意誌,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
這一關,算是過了。
“阿鬥,過來坐。”
諸葛亮招呼一聲,劉禪信步走去,與諸葛亮談論天下大勢。
“而今天下三分,正如先生所料那樣。待我軍取得東川漢中,穩固蜀中,北伐可期矣。”
劉禪神態激昂,對於北伐抱以無限的期待。
“不錯!”
“阿鬥能夠看到這一點,為師甚慰。”
“依你之見,蜀中接下來該怎麼做?”
諸葛亮鄭重地請教,給人一種如沐春風之感。
“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卻沒有天府之實,當務之急自然是耕種田地。”
“曹孟德在許都行屯田,軍士閑時耕種,忙時作戰。”
“僅屯田一年,便增收了百萬斛糧食。中原之所以能夠快速穩定,和糧食的增產有極大的關係。”
劉禪娓娓道來,一語中的。
“除了增產糧食,最重要的一點是提防江東。”
“湘水之盟後,兩家的關係隻是勉強維持。孫權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奪取荊州的機會。”
“唯有拿下荊州,他才能獨霸長江天險,沒有任何一名諸侯,會將咽喉之地交給他人,盟友也不行。”
提到江東,諸葛亮的臉色凝重,沉吟道:“北方強盛,蜀中若是北伐,必依賴江東。”
他對於盟約,還抱有一絲希望,劉禪卻搖了搖頭,語氣冰冷:
“先生,您在《隆中對》中提出,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父親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孫十萬攻打合肥無能,為張遼所破,逍遙津之戰,將他釘在恥辱柱上。張遼的威名,令江東小兒止啼。”
“在這種情況下,先生認為,江東還會出兵攻打合肥嗎?”
“孫十萬為何不能與曹操聯合,奇襲脆弱的荊州防線?”
轟!
諸葛亮腦海一晃,被震撼到了。
“諸侯之間,沒有永遠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與曹操結盟,能夠順勢拿下荊州,以長江天險抗衡北方,形成二分天下之勢。江東還需要益州的助益嗎?”
“拿下荊州後,他還會假惺惺地與我們再次結盟,抗衡曹賊。而失去了荊州的漢室,再也沒有北伐之力了!”
劉禪言辭滔滔,令諸葛亮心生疑慮。
如今君子之風盛行,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但在滔天利益麵前,“君子之行”顯得蒼白無力。
尤其是有人喊出一句“兵不厭詐”後,奇謀之士逐漸被重用,各種詭道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