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叡”這個詞,在魏國是絕對的禁忌。
誰提誰死。
張飛嗓門這麼大,到處嚷嚷,誰受得了?
潼關守軍都被震動了。
張郃目眥欲裂,憤慨道:“張翼德,你這老東西,怎麼還沒有死?”
既然他已經聽到了, 倘若假裝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必然會被人抓住把柄。
繼續裝縮頭烏龜,已經不吃香了。
張郃破口大罵:“你這涿郡屠戶,不知國不知家的混賬!”
城上的守軍跟著嚷嚷大罵,他們罵得越凶,張飛笑得越開心。
“哈哈哈!”
“這幫魏卒, 終於不裝孫子了。”
張飛縱橫馳騁,在城下搦戰, 徹底惹怒了張郃, 以及潼關守軍。
雙方互相謾罵了數個時辰。
張郃始終保持著理智,不敢出城一戰。
他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勝利,而是穩定!
潼關的消息,也傳到曹叡那裏。
果然有朝臣彈劾張郃不出戰,有辱魏國威名。
皇帝都被罵了,竟還如此畏畏縮縮。
怎麼當上的將軍?
怯戰,成為了張郃的標簽。
群臣口誅筆伐。
曹叡逐一聽了他們的議論、奏對,冷眼旁觀。
“既然諸卿都這麼愛國,不如到潼關去監軍,為魏室守邊境如何?”
曹叡的話,令在場群臣噤若寒蟬。
這種時候去前線?
凶多吉少。
他們才不會如此不智。
張郃無所作為,他們罵一罵張郃,在曹叡麵前露臉罷了。
表示自己站在皇帝這一邊,對謾罵的蜀軍極為不恥。
至於去往前線,他們根本沒有想過這麼複雜的問題。
打仗, 是士卒、將軍們的事,否則朝廷養著他們幹什麼?
曹叡望著靜默的朝臣, 就知道他們指望不上了。
但說到罵人, 文人還沒怕過誰。
曹叡命群臣擬訂文章,昭告天下罵回去。
“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
“劉禪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禪仇敵。行兵於井底,遊步於牛蹄。”
“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海之耆老,長後生之孤幼,先移風於禮樂,次講武於農隙。”
“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貞良,與夫淫昏之黨, 共受塗炭。”
“故先開示,以昭國誠,勉思變化,無滯亂邦。巴蜀將吏士民諸為劉禪所劫迫,公卿已下皆聽束手。”
曹叡昭示天下。
長安軍民,都忍不住笑了。
曹操嗜殺,以屠城為樂。曹丕弑君稱帝,有目共睹。
這才有了“袁叡”。
也好意思昭告天下,真以為天下人都是傻的嗎?
“曹叡此舉,掩耳盜鈴罷了。”馬謖嘴角勾起,露出冷笑。
他從未見過如此不要臉之人,真是屁股裂道疤,開了眼界了。
“殿下,幹脆將潼關攻下來,震懾魏軍!”馬謖振奮道。
“潼關有十萬魏軍,如何攻破?”劉禪望了一眼馬謖。
他倒是想攻。
奈何強攻也不會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