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魏延做出決策時,又驀地想起劉禪的叮囑。
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謹慎行事!
為了破局,劉禪也做足了準備。
這一年時間裏,漢軍又訓練了一萬騎兵。
馬超的麾下的騎兵數量,第一次達到了三萬人,戰馬的數量,也仍有四萬匹。
朝廷削減了各項開支用度, 為戰爭服務。
劉禪所建立起來的經濟體係,承受住了考驗,繼續向西涼、西域,包括貴霜、鮮卑,以及高原上的羌人部落,購買戰馬,招攬騎兵。
效果非常不錯。
再加上此前俘虜魏軍的戰馬, 西涼鐵騎的威勢暴漲。
相信不久以後, 在騎兵數量上,漢軍也可以和魏軍爭鋒。
魏軍目前也就能夠湊出五萬騎兵罷了。
漢軍的騎兵起步比較晚,但都是從西涼征招的成熟騎兵,訓練不需要太久,即可形成戰鬥力。
按照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漢軍所占據的優勢,將不斷地擴大。
兩國之間的差距,大概也就差一個江東。
“殿下,如今洛陽被盯得死死的,不如從並州打開突破口。”馬謖沉聲道。
從河東郡,是可以進攻並州的。
但對於劉禪來說,並州之戰,並非最明智的選擇。
為何?
並州地處偏遠,像是上黨地區,十分險要。
《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 故曰上黨”。
“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
等等。
倘若能夠攻克, 漢軍奪取中原又多了幾分把握。
問題是,魏軍人多勢眾,又占據險要。
劉禪想想都不可能,除非付出慘重代價。
這不是他所想看到的。
目前最優解是,漢室光複豫州、兗州,江東攻克徐州、青州,徹底瓦解魏國黃河以南的力量。
如此,再興兵北伐,成功率會提高很多。
選擇地勢複雜的上黨作為進攻地點,被拖累的就換成漢軍了。
現在是魏軍急,要攻打洛陽地區,拔除據點,以守鄴城。
“現在還不是攻打並州的時候。”
劉禪要保持住優勢,遂拒絕了馬謖的提案。
“非也,我軍不需要強攻,而是佯攻,讓司馬懿的兵鋒,調遣至河內、上黨地區。”
“唯有如此, 才能讓江東放心地出兵。”
馬謖侃侃而談, 化身戰略大師。
劉禪眼前一亮!
對啊!
他們完全可以將戰場, 遷徙至黃河以北,逼迫魏國做出相應的軍勢部署。
兗州的魏軍,何去何從?
繼續攻打汜水關,很可能沒有結果。
並州如何防禦?
隻能調遣河內的兵馬,可是河內兵力,是為了守護鄴城,輕易調動不得。
司馬懿的駐紮在兗州的部隊,必須采取行動。
無論是選擇增援並州,還是強攻汜水關,都會給江東創造出兵的機會!
孫權現在伺機而動,縱使司馬懿屯兵兗州,他也不敢輕舉妄動。
倘若兗州的魏軍,北上了呢?
江東的機會,不就來了嗎?
佯攻並州,讓孫權參戰,這是絕佳的戰略。
“善!”劉禪讚同道。
於是,在漢章武八年(228),劉禪留薑維守洛陽、汜水關,親率十五萬兵鋒,彙合河東三萬鐵騎,攻打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