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誰是大陳掘墓人(1 / 2)

清北大學的小禮堂今天座無虛席,剛剛結束的極高規格的博士論文答辯會,已經令人感到意猶未盡,答辯委員會主席、清北大學校長、科學院院士習院士又特別地親自為陳曄博士的答辯舉行記者招待會,這是自清北大學有博士答辯會以來絕無僅有的一次,再一次把今天的答辯會推向高潮。

“我是新京快報的記者,請問習校長,您對您的學生陳曄有何評價?”

習校長習慣地壓了壓話筒,哈哈一笑:“這位記者朋友真是快人快語,這樣說吧,自從改革開放招生以來,我們學校作為世界一流大學,招了各省狀元近千名,這位來自江西臨川的狀元,十五歲入我清北大學,二年完成本科學業,是所有狀元中最優秀的一個。更加難得的是,他也是我們學校唯一一個在短短四年拿到文理雙博士的學生。特別是他今天的答辯論文‘大陳王朝的最後五十年’,不但填補了中華曆史的空白,也填補了世界曆史的空白,在史學、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小小年紀,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前途不可限量呀。”

習校長話音未落,前排的另一個記者馬上站起來對著陳曄問道:“請問陳博士,兩年前你拒絕了多個世界一流的數學研究院的邀請,轉而攻讀史學考古博士,當時是什麼原因讓你作出這樣的決定。”

陳曄微笑地點了點頭,朗聲回答道:“這個問題說來話長,大前年暑假,我回到臨川老家,清理我家的老宅子的時候,發現了一本族譜,族譜記載了明、清以來陳氏家族三十幾代人丁的詳細情況,本來很平常,可是族譜的序裏一段記載引起了我的興趣,序裏寫道‘陳燁,本族本脈始祖,大陳天威四十一年狀元,拜一字並肩王。’因為我業餘時間非常喜歡研究曆史,我知道大陳王朝比明朝還早幾百年,雖然這幾百年族譜沒有任何氏族延續的記載,可把陳燁作為我們陳氏這一脈的始祖,絕不可能是空穴來風。大陳王朝的曆史記載資料,我了解的雖然不是很多,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沒有什麼一字並肩王的記載,是史料未載,還是族譜有誤,我決心找出真相,誰知這一栽進去就出不來了。”

陳曄喝了一口水,看了看下麵,下麵的數百人鴉雀無聲,屏住呼吸等待陳曄的下文。

“接下來的時間我查閱了大量史料,對整個大陳王朝作了一個係統的梳理,大陳王朝的曆史雖然不算是很長,但也和其他王朝一樣,帝王更替,興衰起伏,根本就沒有發現有一字並肩王的記載,按理說,冊封一字並肩王是朝廷的大事,也是舉國大事,不可能找不到蛛絲馬跡,後來在我父親的幫助下,我查閱了全部的臨川縣誌,奇怪的是,縣誌裏也沒有大陳王朝的記載。值得欣慰的是,在考證陳燁是不是大陳王朝的狀元這個問題,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在清代的縣誌裏有一個縣令總結了臨川才子的由來,是因為臨川是狀元之鄉,曆史上出了七位狀元,其中列舉了六位狀元,那還有一位是誰呢,是不是陳燁?這個疑問一直讓我茶飯不思,因此我迫不及待地返回了學校,在圖書館泡了整整一個月,對大陳王朝又有了新的發現。”陳曄停下來看了看坐在旁邊的校長,校長微笑的點了點頭。

陳曄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看著下麵伸長脖子的人群,繼續說:“因為我家族譜記載陳燁是大陳天威狀元,所以我專門針對這一時期進行研究。查閱大量的資料,大陳天威年間的史料記載更少,有些是惜字如金,模棱兩可,最後可以說是東拚西湊,聯想帶猜想,甚至用上了我的數學專業知識推算,才得出以下結論:大陳天威是大陳王朝的末期,天威皇帝在位四十餘年,差不多是大陳的最後一位皇帝。短短幾十年,大陳天威由衰落到強盛,再由強盛到極衰,就在亡國的最後時刻,突然逆襲成為極強的王朝,威震四夷,天下來朝。再後來就又突然銷聲匿跡,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