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茲聯在上半場比賽結束前扳平了比分!這對利茲聯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半場落後,下半場真就難打了!帕柳卡擋出了卡希爾的遠射,但無法阻擋科威爾的補射,科威爾這腳球還真敢射啊,幾乎零角度起腳抽射,將球送入了球門上角,不過由於帕柳卡撲救過後倒在地上,這球的難度隻在把握角度,而無需擊敗門將防守。”
科威爾的進球掀起了看台上一片人浪,奧萊利差點兒衝進場去慶祝。
奧德裏奇表情如常,腦海中回憶著利茲聯整個攻勢的套路。
其實單說米爾沃爾的防守有多強,那算不得什麼,畢竟這支球隊並不以令對手絕望的防守而製霸歐洲,相反,是以進攻著稱。
攻守平衡終究是中庸之道,看似變化萬千,到頭來不過是攻防兩端都演化不到極致。
奧德裏奇也使用過攻守平衡的戰術打法,442就是其中典型,能在頂級賽場立足,卻難以打出問鼎巔峰的統治力,所以他才崇尚433,既華麗迎合足球市場,也符合足球倡導攻勢的大趨勢。
攻防一體,米爾沃爾是用進攻壓製對手,迫使對手要在防守端投入更多兵力,從而削弱了進攻,但要說全場比賽不給對手一絲機會,特別是強隊過招,那就太不切實際了。
這樣的進攻壓製達到的效果是一目了然的,對手的確有進攻機會,但進攻手段卻變得單一,因為稍縱即逝的進攻機會中,對手進攻人數少,隻能集中打一點,而不像米爾沃爾壓迫式進攻中變化多端。
奧德裏奇看了眼激動不已的奧萊利,這個進球,讓奧德裏奇明白奧萊利在準備這場比賽時肯定費盡心機,著實下了苦功夫。
首先就是摸清米爾沃爾的防守套路。
采取高壓逼搶的米爾沃爾,防守核心的四個原則,第一,延緩,在攻防轉換時從鋒線開始騷擾對手,阻撓對手組織進攻,能打出最好的效果是在與瓦倫西亞的比賽中,180分鍾比賽中最大限度地遏製了對手的反擊威脅,第二,平衡,有了鋒線球員第一時間的騷擾,其他進攻球員迅速歸位,回到本來自己該負責防守的區域,第三,集中,在防守歸位後便進行合理防守站位或瘋狂逼搶,有條不紊,第四,控製,這最後一個環節便是當對手進攻推進到危險地帶後,防守球員便要冷靜,做好盯人防守,有層次地迫使對手遠離危險區域。
這四大原則是米爾沃爾防守戰術的核心,長年累月灌輸給球員。
前三點是環環相扣的,延緩,平衡,集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將導致防守出現破綻,直接跳躍到了最後一點,控製,也就是讓對手進攻推進到了禁區前危險地帶,防守的最後閘門。
一般情況下,對手在防守成功後,進攻出球是向前,從後衛線到中場線再到鋒線這麼一個套路,具體怎麼傳跑,各隊的打法不相同,但皮球總歸是從後向前的,哪怕調整,也是短距離的轉移。
米爾沃爾的防守策略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前鋒騷擾後衛線出球,而傳遞向中場線時,就會落入來到平衡階段的米爾沃爾防守戰術中,中場斷球,反搶成功率比較高,進而形成直接再打二次進攻。
奧萊利把這一套研究透徹後,在進攻中就做出了改變,使了個障眼法作掩護。
由守轉攻時,後衛線短距離給中場球員傳球,中場球員主動拿球卻不停球,不給米爾沃爾反搶的機會,迅速再把球傳給邊後衛,看起來是後場倒腳,折返傳遞,卻打了米爾沃爾防守策略中平衡與延緩的轉換差,做延緩任務的前鋒看到球從後衛線出去了,便後撤,對方邊後衛便釋放出來,而中場球員不組織進攻,隻做接應再回傳邊後衛,讓邊後衛發動長傳進攻,關鍵組織點就是凱利與哈特兩個邊後衛。
他們後場起球,不敢打去中路,那種傳統的英式長傳,距離遠,拚前鋒與後衛搶落點撞大運,實在過於老套。
而奧萊利能讓維杜卡一個中鋒拉邊做支點,談不上別出心裁,卻真有威脅,造成了米爾沃爾盯人出現混亂,局部防守處於劣勢,打穿了邊路。
利茲聯的進攻有局限性,他們無法全麵鋪開進攻點,隻能集中力量打局部,套路是單一,可突然打成,一擊必殺,可見球隊在訓練中是精心演練過的。
之前凱利與哈特後場起球致使隊友陷入包夾孤立狀態,奧德裏奇隻覺得對方在胡踢,現在看來,應該是利茲聯丟球之前過於緊張保守了,奧萊利的激動憤怒,就是源自於這一點。
奧德裏奇沒對球隊做出任何指示,上半場比賽馬上結束,1:1的比分對米爾沃爾全隊不會有心理影響,客場進球等於兩個,他們還是有領先優勢的。
至於後防線被打穿,奧德裏奇也不責怪後衛,足球場上的防守本來就是被動的,進攻才是主動的,進攻主動演化出不可預測的變化,防守才能從靜態轉為動態來主動改變,縱然在意大利那個偏防守的國度,原曆史坐擁卡拉澤,馬爾蒂尼,內斯塔等頂級後衛的AC米蘭防線,一個賽季各項賽事加起來,起碼也要丟三十個球,不是球員能力問題,而是進攻演化出的可能性,足球場上的變量因素,絕非人力可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