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獅子王球場,現場球迷隻是看到了米爾沃爾的強勢逼人,再一次洞穿了拜仁慕尼黑的球門,卻不知道,在主教練鬥法的層麵上,奧德裏奇將希斯菲爾德逼入了絕境。
破密集防守不論是打遠射還是個人突破,都隻是一次性的進攻,單獨的進攻,而米爾沃爾的前場控製型打法,則在大局上壓製拜仁慕尼黑。
理論上拜仁慕尼黑的防守可以將米爾沃爾每一名進攻球員完成三角包夾,提高容錯率,重點限製。
但在實際中,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到這一點,尤其當進攻一方球員主動跑位,打亂對手盯人計劃的時候,進攻方站位在變,防守方也必須同時立刻應變,稍微跟不上節奏,則有可能被對手抓住破綻。
米爾沃爾的不強攻,立足控製,就是在不斷摧殘擾亂拜仁慕尼黑後腰線的防守節奏,然後在機會出現時,再以少打多直接麵對對方後防線,實際上是分割了拜仁慕尼黑的防守體係!
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但米爾沃爾就是做到了,這也是奧德裏奇驕傲的所在,狂獅王朝巔峰狀態下,不隻是球員能力的強大,還包括團隊默契,意識,比賽經驗等等各方麵的積累,使得主教練戰術布置變得輕鬆,球員融會貫通,無需長期演練,大框架不變,細微的調整,在實戰中能更快地融會貫通,打出預期的效果。
希斯菲爾德還在與助手進行交流,如何破解現在的困局。
他的助手在戰術本上畫出了簡易的站位示意圖。
重點是米爾沃爾進攻站位。
防守有切割對手陣型的說法,米爾沃爾的鋒線回撤之後,反而變成了米爾沃爾的進攻陣型切割了拜仁慕尼黑的防守陣型,因為他們人多,形成前後有層次的聯係後,拜仁慕尼黑的三後腰被包圍,在控製的基礎上,某一時段擊穿這條線,然後迅速麵對後衛線,進行最後進攻的配合。
“後衛線前提如何?反過來,我們可以包夾他們的鋒線。”
聽到助手的話,希斯菲爾德直接搖頭否定道:“那樣就失去了立足防守的本意,後衛線前提,對方的前鋒,亨利,拉爾森,反越位能力出眾,我們的後衛線一旦犯下這樣的錯誤,轉過身去,一切都晚了!”
他的助手撓撓頭,想想也是,拜仁慕尼黑的防守,就是為了壓縮進攻端最危險地帶的空間,後衛線若是前提,不就本末倒置了嗎?實際上也正是因為米爾沃爾過去幾年打身後球,直塞,過頂直塞,斜長傳打得所有對手都心膽俱裂,這才不得不拖後防線用密集防守來狙擊他們。
“後腰線前壓呢?迫使他們組織進攻地帶更遠。”
“給羅納爾迪尼奧啟動空間,讓他帶球速度提起來,他從前腰線直接殺入禁區的能力,攪亂我們中路防守的能力,這......”
希斯菲爾德在反駁自己的助手,可他說不下去了。
米爾沃爾的三叉戟進攻威脅太強,就是因為這三名球員的特點,在應對不同情況下發揮出自身優勢,讓對手簡直防不勝防。
短傳,長傳,盤帶突破,遠射,團隊配合,米爾沃爾不僅僅是培養出了球隊超強的技戰術素養,還因為奧德裏奇打造球隊時挑選的球員特點綜合起來非常全麵,一名球員不可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一支球隊,11名球員,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單說進攻,沒有米爾沃爾不會的,而且在會的基礎上,他們樣樣拿出來都是一流以上的能力。
希斯菲爾德在這邊絞盡腦汁思索應對之法,他快被自己這種頭腦風暴給逼瘋了,說來也奇怪,真的很奇怪,好比齊達內的能力,大眾認可度,現在肯定是超過皮爾洛的,但如果把皮爾洛換成齊達內在米爾沃爾陣中,希斯菲爾德會認為米爾沃爾都可能打不出現在如此恐怖的統治力,再對位到其他球員,內德維德,小羅,亨利,拉爾森,尤其是拉爾森,隨著年齡增大,拉爾森不像從前那般鋒芒畢露,可換成其他類似邊鋒,都不會覺得替換者會讓米爾沃爾的進攻更加強大,甚至會降低威脅。
這就是足球圈時常談到組建陣容時說的“拚圖”效果,球迷會說某某最強11人能組成史上最強球隊,實際上並不太可能,最強的球員未必能組成最強的球隊,而最強的球隊,也未必各個球員都是最強。
希斯菲爾德在場邊一籌莫展,與助手的討論也毫無進展。
在戰術層麵的貓鼠遊戲中,他就像是湯姆貓,奧德裏奇就像是傑瑞鼠,貓怎麼都抓不住老鼠。
比賽第41分鍾,拜仁慕尼黑邊後衛薩尼奧爾主動上搶,他實在是按捺不住,後衛線與後腰線被撕裂,夾在中間的就是米爾沃爾的三叉戟,薩尼奧爾覺得這場比賽踢得真他-媽可笑!
小羅居然在傑裏梅斯附近活動,仿佛無視了薩尼奧爾。
薩尼奧爾真想對他說:“哥,我才是你的對手!”
眼睜睜看著隊友在後腰線被戲耍,薩尼奧爾懷著僥幸心理衝了上去,他認為隻要拜仁慕尼黑的後衛往上頂,就一定能把米爾沃爾壓回去,然後尋覓到拜仁慕尼黑既定戰術中的反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