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冠1/8決賽第一回合,米爾沃爾在慕尼黑帶走了一場1:0的勝利,為晉級8強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場比賽米爾沃爾似有改頭換麵的嫌疑。
他們不再近乎失去理智地狂攻,在追求“比對手多進一個球”的基礎上,更趨近於回到了過去立足掌控比賽的統治力上。
外界無從得知,從歐冠淘汰賽開打,本場比賽將會是米爾沃爾第三代狂獅改造的分水嶺。
大半個賽季的磨合與改造有了階段性成果,奧德裏奇開始著手提煉升華球隊的整體實力。
首先,反而是把節奏放慢下來。
在過去“快,很快,更快”的基礎上,否極泰來般,球隊技戰術在靜態時回歸到了一種冰冷極致的沉寂。
阿隆索不會成為皮爾洛,因為他和皮爾洛都是特殊,獨一無二的。
但在追求掌控力與統治力上,奧德裏奇在米爾沃爾打造出了一種歐足壇全新的控製力哲學!
索斯蓋特,施奈德,德羅西,阿隆索。
以這四個人為重點,進行中後場“危險”的小組配合,嫻熟地掌控球權。
阿隆索仍舊是大腦,但在進攻時,他的幫手有很多,而且分布範圍具有合理性。
身後有德羅西,前方有內德維德,左後方有索斯蓋特,右側有進攻時位置前提的施奈德。
在歐足壇逐漸進入“全隊防守”的時代時,米爾沃爾開始開創一種“全隊進攻,後場組織,前場突襲”的自我風格。
在進攻中,每個球員都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職責劃分明確,思路清晰。
雙核依舊存在,但職責比以往更加透徹清晰。
後場組織核心以阿隆索為首,給球隊帶來的是穩定!
內德維德是球隊攻防的潤滑劑,小羅多數時候有了更多空間內切,小羅作為前場核心帶來的創造力!
削弱了內德維德對球門的威脅,因為米爾沃爾還有其他進攻點成為變量。
阿什利-科爾在左路以突襲為主,他是變量之一。
小羅在對方禁區前的一切活動,都以創造提供變化為主,而亨利,拉爾森或C羅羅本,則也是變量的存在,並且在中路有球員無法出場時,這一體係經過微調還是存在出人意料的變量,那就是C羅換左邊鋒,卡卡出任攻擊型中場等等。
一個優秀的戰術體係,必然要存在著令對手捉摸不定的因素,第三代狂獅將這一點會發揮到極致。
確立後場組織體係,掌控比賽,也就是統治球權的思路,也是逼不得已,對手擺大巴,要破密集防守,奧德裏奇必然要“誘敵”,隻要對手不是無視所有外界嘲諷11名球員龜縮在後半場,米爾沃爾中後場的控球就有誘敵撕扯對手防線空間的作用,而當前場出現破綻時,米爾沃爾從鋒線,中場線,後衛線,三線齊發都有衝擊力的進攻隱藏點存在,這一點,是第三代狂獅以攻勢足球為代表攻破密集防守的主要手段。
當兩個星期後,在獅子王球場,米爾沃爾在主場將拜仁慕尼黑完全摧毀的比賽結束之後,整個歐洲足壇都在重新審視對米爾沃爾的定位。
他們,真的比從前弱了嗎?
獅子王球場內,阿隆索在比賽結束後露出一臉堅毅狠狠揮舞拳頭,身後德羅西一把將他抱住,米爾沃爾眾將為這場壓倒性的勝利感到驕傲與自豪。
看台上的球迷也是久久不願離去,在看台上如同開派對般狂歡慶祝。
“3:0,總比分4:0,米爾沃爾雙殺拜仁慕尼黑昂首挺進八強,比起上一回合在慕尼黑米爾沃爾一球小勝,讓人誤以為兩隊的實力在伯仲之間,可是看完今天的比賽,我們必須推翻那個想法,拜仁慕尼黑號稱團隊型球隊,可是,在米爾沃爾麵前,他們顯得有些班門弄斧,米爾沃爾中後場控球嫻熟,傳切配合流暢,時而會有驚險場麵,可是當布特也參與傳球配合將拜仁慕尼黑的陣型進行縱向撕扯時,他們給予了前場隊友足夠的向前衝擊空間,時常看到的畫麵是米爾沃爾在進攻端能夠有空間進行小組配合,而拜仁慕尼黑在過半場後無法進行邊中結合的配合,霍爾爵士通過大半個賽季的改進,他確立了阿隆索提領中後場組織奠定穩定進攻基礎的環境,而前場進攻的爆發以羅納爾迪尼奧為核心,內德維德今天多數時候表現中規中矩,但在對手放鬆,忽視他的時候,他便會成為進攻中不可預測的火力點,最後一個球,米爾沃爾在禁區前經過三角傳遞再突然直塞,後插上的內德維德完全無人盯防,單刀將球送入拜仁慕尼黑的球門內,這就是一個典型。可以說米爾沃爾在過去拖後組織的基礎上有了全新的發展,他們強化了整個中後場的進攻支援能力!看來霍爾爵士對未來充滿野心,他希望用全新的技戰術體係將米爾沃爾帶回王朝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