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返程驚魂(2 / 3)

“照這麼說,這個火星的文明與地球的蘇美爾文明有聯係,或者是上下繼承的關係,可惜的是金棺內骸骨都已風化成粉末,時間太久遠,已經提取不出DNA信息了。”包明凱教授頗有遺憾地說。

“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包教授說的不錯,火星的這個文明與地球的古文明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難道地球的古文明是起源於外星球?”王悅說。

“要我說,人類是造物主創造的。在古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與瑪雅文明以及我們中華文明中,都有造物主造人,大洪水毀滅世界的傳說,而這幾大文明有的相隔甚遠,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如此同樣的古老傳說?這個造物主也許就是外星人,人類就是外星人的後裔。”機長楊之遠插了一句話,這句話驚起了千層浪。

“楊機長,我嚴重不同意你的觀點。”鄭雅教授反駁道,“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已經被多次證實,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

“鄭雅教授說的沒錯,進化論早已成為科學界的普遍共識。”董一峰教授對楊之遠的說法很不屑。

“尊敬的鄭雅教授與董一峰教授,猿人與智人的化石確實被多次考古發現,但是類人猿進化成人類中間階段的化石,請問有沒有被發現?”楊機長反問道。

“這個,這個……沒有被發現不代表沒有。”董一峰教授反駁道。

“這個是詭辯,科學研究需要證據,沒有被證據證明的理論都隻能是假說。我不完全反對達爾文的生物演化理論,這個理論有一定的科學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普遍法則。但是人類完全由古猿進化這一說法,還沒有得到化石的佐證。我個人認為,在沒有外力刺激與幫助下,古猿很難進化成人類,這其中也許可能就有外星人的幫助也說不定。”楊機長說。

“育種專家證明,任何一個物種的變化範圍都是有限的,它不能超出一個物種的基因藍圖所規定的彈性極限,否則培育出來的品種必定不育或者又變回原來的親本,所以跨物種的進化是不存在的。”包明凱教授說,“同時,變化決定基因,而基因通常非常穩定,能夠忠實地複製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現在被稱為活化石的遠古生物,它們已經活過了幾千萬、幾億年的漫長歲月,一如既往,絕不進化。”

“沒想到我們的基因學教授竟然對進化論有疑問,真是滑稽。基因並不是完全不能突變,基因突變可以導致更好適應環境的物種得以繼續繁殖生存,包明凱教授,你說對吧?”董一峰教授諷刺道。

“董教授,人類的染色體為23對,與人類DNA相似度最高的黑猩猩的為24對,長臂猿的為22對,而古猿染色體有24對。人類染色體減少的原因,進化論解釋為基因突變。要知道基因在正常情況下非常穩定,在特使情況下確實也能突變,但這種突變絕大多數隻會導致生物體畸形、疾病或者死亡,隻有極其很小一部分的突變才不是疾病突變。”

包明凱教授環視了一下大家,意味深長地繼續說道:“進化論認為,可以依靠微不足道的所謂基因突變造成的優勢,在生存競爭中取勝。不幸的是,概率計算表明,如果依靠這種方式進化,生物進化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小到忽略不計。科學界目前認為宇宙的年齡在200億年左右,而進化出一個新物種的時間,需要宇宙的年齡乘以10,所以人類單純靠進化而來是及不可能的事情。”

“包明凱教授所言極是。剝開厚厚的地層,幾十億年的化石記錄更是好像故意在與達爾文先生唱反調。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所有動物與植物在地層中突然湧現,但卻找不到它們擁有祖先的痕跡,而且出現後它們就進入靜止狀態,大多數物種在其存活期間沒有顯示明顯的進化跡象。”楊之遠對包明凱的說法頗為讚同的說道。

“這些有機體一旦出現,基本上就不會再變了,哪怕過了幾百萬年,不管氣候與環境如何變化都不變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成立,這些條件本應該引起物種的巨大變化。每次大災難之後各種生物又會突然出現,如果生物是演變而來,那麼在地層中遺留的化石應該很多,可事實上是很難找到進化論所需要的各個物種的中間形式。”楊之遠繼續說道。

“生命來自哪裏是永恒的科學命題,大家有所爭議不可避免。我倒有一個疑問,金棺上所畫的宇宙飛船圖案,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表明這些神秘的火星人似乎已經具備了星際航行能力。”沉默很久的副機長周克轉移話題說道,“火星熔岩洞有明顯的生活痕跡,通過碳-14檢測發現,至少有上萬年的曆史。火星與地球又這麼近,為什麼他們不來美麗的地球?而是選擇在荒涼的火星上的一個封閉的熔岩洞裏終老一生呢?

一片沉默,眾人陷入沉思。

“地球上的上個冰河期結束於數萬年之前,也許在那個時候,地球的環境根本不適合於生存。”蘇子琪打破沉默說。

“即使在地球冰河期,仍然有很多動物挺過來,所以應該不存在不適合於生存這一說法。不過話說回來,倒是火星的環境很不適合於人類生存,火星表麵的灰塵顆粒中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即使人類改造了火星,但火星現在仍然是一個危險的星球,人類隻能依靠保護措施才能生存,有一些活動也隻有依靠我們仿生機器人才能完成。”沉默良久的仿生機器人華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