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民族感情(1 / 2)

第489章 民族感情

這有緣由的,戰爭片畢竟是正經片子,而方沂的朋友圈大部分不混青春片,所以之前也不怎麼找他。

朝戰,新中國立國戰。在過去的幾十年,陸續有導演試圖還原那一場戰爭。

也許這場戰爭太富有藝術性,迄今而至,絕大部分朝戰片都取得了不錯的評分,平均水平遠遠高於常規戰爭片。

最早是56年拍攝的《上甘嶺》,改編自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八連戰士和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這片子是任務片,而當時拍電影不計成本,因此接到拍攝任務的製片廠遠赴邊境實地考察,采訪了數百位親曆戰士,最終征用了兩個營的兵力,挖坑築道,盡可能還原了那一場戰爭。

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國》被譽為第二國歌。

64年又拍攝了電影《英雄兒女》,電影台詞“向我開炮!”絕對能入選中國最重要的一百句影視劇台詞之一。

60年電影《奇襲》,一毛錢一張的電影票,賣出了一個億。

除了以上電影之外,還有反映軍事後勤的電影《鐵道衛士》《激戰無名川》和《慧眼丹心》;反映裝甲兵的《英雄坦克手》,反映絞殺戰的《碧海紅波》和《長空雄鷹》等等。

前輩其實已經把能拍的,能挖掘的全展現出來了,在上個時代達到了當時審美的藝術巔峰。隨後中美進入到蜜月期,繼而是數十年的經濟建設期,不再鼓勵拍攝此類電影。於是在藝術上和現實上,都陷入到了一個“朝戰片”的真空期。

這個時間點在去年結束了,11年金雞獎把最佳紀錄片頒給了《冰雪長津湖》紀錄片,也就是方沂拿到最佳導演的那一屆。金雞獎是偏愛主旋律的頒獎禮,其頒獎的電影似乎是代表了某種態度。

什麼意思呢?

可能不會再不鼓勵朝戰片的拍攝了。

之所以用這種雙重否定的模糊語句來描述,是因為本來也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這個尺度得創作者自己去摸索。如某編劇曾經想了個不錯的點子,但是發覺這個點子可能會不通過,於是打電話直接找負責審查的朋友詢問:

“我的故事有問題嗎?”

“沒問題。”

“那拍出來過不過呢?”

“不知道。”

“怎麼會不知道呢?你都說沒問題的東西,怎麼會不知道呢?”

“因為我真的也不知道。”

因此在較長一段時間,沒有導演再去砸錢拍攝朝戰了。現在有了轉機,陸續有導演拿著本子嚐試申請,希望能用今天的技術還原那一場戰爭。

曾經的朝戰片是當時的藝術巔峰,但現在回頭看自然有不少缺點,如人物塑造過於臉譜化,場麵、特效、武器裝備等等不夠專業,尤其是對美軍的還原上,已經不符合今天的商業戰爭片要求。

如果是其他人來拍,未必解決得了這些弊端,還不如不拍呢,別丟人現眼。

方沂已經證明過自己了,他最終在這一波申請潮中,是唯一一個拿到了拍攝許可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