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等方沂三件套就行了(一)(2 / 2)

方大導提了多少年的“點映”,“試映”總算是上了正道。之前一直是小眾提法,很少有人跟風,反而和方導唱反調。

現在被打痛了,想起方導的先見之明來了。中影帶頭,宣布旗下院線的所有電影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點映,並據此安排排場率。

可惜這三年已經變化了許多,中影的院線在全國不再是舉足輕重。

——總之,宣傳口徑是一回事,但私下裏總菊是很急切的,先後召開兩次行業研討會,頭一次是魔都電影節之後,後一次是現在。

你能想得到的導演都參加了,當然也包括了方沂。

他在其中的地位挺特殊,他又是文藝創作者,也是市場的技術支撐方,內容產出方,同時霸占了導演、特效人和製作人三個角色,他的意見是研討會的重中之重。

總菊一年要搞很多次研討會,大部分時候都屬於做報告的性質,隻有做報告的人自娛自樂,其他同行未必來聽,聽了也當耳旁風。

文化人很難對另一個文化人服氣。

方沂每部電影上映後都有做報告的環節,總菊號召同行學習領悟“方導先進經驗”,基本上沒什麼用,走個流程而已,沒有成文條例出來。

去年方沂做的所有報告中,隻有和韓三坪聯名發的“電影工業化”起了作用,最終演變為對電影行業的扶持和追加投資,算是方導真正為大家飯碗做的貢獻。

——研討會的經過不必多說,主要是宣布兩個事情。

第一,電影界的洋務運動正式開始,首期“留美幼童”選出來了,這批青年導演將遠赴美國派拉蒙影業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培訓,見識好萊塢的工業化製作流程,並在處女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資金扶持。

什麼是青年導演?

這本來是一個不帶標簽的名詞,伱歲數小你就是青年導演,但逐漸演化為區別於第五代的新生代導演,是一種認同新理念的鬆散派別統稱。精神領袖是方沂,這幫人在美學、技術、敘事等對前人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因此四十歲的烏爾膳是青年導演(拍過《刀見笑》),三十七歲的張蒙也是青年導演(拍過《鋼的琴》),方沂甚至於寧昊都算是青年導演,而陸釧就不算是“青年導演”。

手下的哼哈二將郭凡和陸陽,本來都該是“留美幼童”,但是這倆決心做本土派手搓核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第二,討論下半年國產電影的出路。

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下半年如果還是這麼慘淡,你拿什麼給上峰交差?

放開第一年,你就搞成這比樣?

總菊無法變出票房,隻能遵循路徑依賴,繼續走“好日子還在後頭”的敘事手法,用某一部電影的成功提振士氣,掩蓋掉當年度總體的頹勢。

看來遠大的理想要靠方沂來實現了。

隻要方沂的電影上映,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sorry,後一章被審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