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豪門逆子邱達強與精武英雄陳真劃上等號,香江市民全部張大了嘴巴,不敢相信。
邱達強在市井中的名氣可不低,所以關於《精武門》的話題愈演愈烈。
再加上王祖嫻首次與電視劇觸電這樣的捆綁宣傳,一舉成為了8月最受期待的電視劇。
一時之間,風頭完全蓋過了無線即將推出的由萬梓良、周星池、鄭裕鈴、吳鎮雨、周海楣主演的《生命之旅》。
這是星爺結束其主持近五年的兒童節目《430穿梭機》,被調入無線電視台戲劇組,參演的第一部劇集,不再是龍套帝,而是領銜主演。
從此,星爺開始轉運。
故事圍繞著兩個在孤兒院度過童年的好友——沈誌豪和杜朗賢的人生轉折,如何由莫逆之交變成仇人的經過展開。
應該說這是一部非常公式化的TVB愛恨情仇劇,無外乎嫉妒、豪門私生子、商戰等等元素。
所以在創意上,自然比不上《精武門》。
陣容上,因為《精武門》有王祖嫻加盟,也絲毫不弱,雖然萬梓良、鄭裕鈴都是老戲骨,更是在電影領域成績出色。
不過他們倆的紅更多的是指觀眾緣,在話題性上他們兩個都比較低調,是比不上王祖嫻這個“緋聞女王”的。
雖然這一回合,亞視占了上風,但邱達強也注意到了亞視明星資源的欠缺,即使是最大的台柱子劉鬆仁和米雪,他倆在電影領域的建樹也微乎其微,更不用說其他一二線簽約藝人了。
所以,邱達強有了新的主意,他要開辟電影戰場。
亞視旗下也是有電影公司的,說起來還是葉雨卿的哥哥葉誌銘賣給邱德根的,然後邱德根效仿邵亦夫,把名字改成了邱氏電影製作公司。
1976年,葉雨卿的大哥葉誌銘事業最鼎盛的時期,曾經涉足多個產業,電影赫然也是他看中的產業之一,當年曾號稱香江電影新.浪潮鼻祖的《跳灰》等電影,都是葉誌銘的bang.bang電影公司投資拍攝的。
1981年,為了籌錢搞橋咀島度假區,葉誌銘將手上名氣不小但是卻業績不佳的bang.bang電影公司賣給了邱德根及陳鬆青。當年年底,邱德根從布鞋大王陳鬆青手上買下了他所有的bang.bang電影公司股份。
但是邱德根接手以後,並沒有延續邵氏影業的成功,因為到了八十年代,邵氏自己都是半死不活的,應該說邱德根選錯了學習對象。
除了幾年之間,幫邱德根虧了一千多萬以外,邱氏電影公司根本一點存在的必要都沒有。
而且業績一不好,邱德根肯定就要換高層,幾年之間換了三任執行總裁。
但是頻繁的高層變動是極為不利於企業穩定發展的,當然,不換一定是個死,換了還有一線生機。
所以,邱德根也是沒有辦法。
其實,如果把徐小明調到邱氏電影公司,肯定能夠盤活它,但是徐小明在亞視太重要,而且他在外麵還自己搞有副業,分身乏術啊。
邱達強一說要接手這家電影公司,邱邱德根二話不說就丟給了他。
邱德根是靠電影院起家的,當年起步資金隻有5000港幣,在城市裏根本玩不轉,因為城裏人隻對新上映的影片感興趣,而新片的租金很貴,隻要有一兩部片子上座率不高,就足以使他賠光老本。
於是,他把目光轉向農村。
五十年代,香江周圍的農村電影業還很落後,農民很難看上一場電影。農閑時,他們無事可幹,隻能串門、聊天、睡大覺。對他們來說,即使是老片子也是很新鮮的。
而老片的租金極為便宜,花1港元就可以租一天。
在農村開個電影院,既有市場,成本又低,肯定大有前途。主意已定,邱德根和妻子裘錦秋就開始行動。
邱德根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小時候在滬上戲院放過幻燈片,有技術,而裘錦秋是十足的大學高材生,兩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
農村電影院很受農民歡迎,上座率極高。一開始,農民還不習慣白天看電影,但因為晚上經常買不到票,他們也就隻好白天看了。
到1960年,前後僅10年時間,他們已在農村經營了14家影劇院,手頭也有了一筆不小的資金。
腳下一塊地,頭上一方天,邱德根被同行們稱為“白手起家的滬上佬”。
經不斷滾動,到1960年,邱氏已在新界的沙田、大埔、粉嶺、元郎等地開設了十餘家影院,成為新界新崛起的“影院大王”。
後來更是和電影懋業公司創辦人陸運濤搭上線,正準備在電影領域一展抱負,那想到,陸運濤和妻子裘錦秋的飛機在寶島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