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邊界(1 / 2)

阿旺裏人口漢蠻各半,相處得還算融洽。

至於說摩擦,那肯定免不了的,牙齒與舌頭還得幹架呢,

能夠控製情緒,不形成各族、各村落對立,隻是個人拈花惹草、爭風吃醋幹架, 不拿家夥,萬事好說。

通婚之事雖然不多,但確實有,盧迤自己就是鮮明的例子。

“這就不錯了。”

柴令武表示滿意。

至於說稅賦,大唐定下的租庸調製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隻要公平性沒有被破壞, 大致的稅賦還是能讓百姓承受得起的。

盧迤對整個阿旺的狀態很滿意, 美中不足的是,最近有百姓與求州那邊因為邊界放牧的事,起了點小磨蹭。

柴令武表示,壓根沒聽過求州這奇怪的名字。

泥石流係統無情地嘲笑柴令武的無知。

大唐立國以來,先後在雲南設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區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

(資料上是九十二州,作者覺得數量有點誇張了。)

武德元年,大唐任命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理屬縣,治所仍設在益寧城。

(作者無能,未查到益寧城的具體位置,後世昆明城有個益寧路,不知道與此是否有關。)

求州自然也屬於爨族的勢力範圍,相當後世的武寧、祿勸,與唐興縣共處於小江、普渡河流域範圍,

爨,是因姓氏而演變為族名,後被南詔征服,其種族大多融入了烏蠻、白蠻之中;而這個姓氏, 除了極少部分人保留外, 多數人已經被迫改姓“寸”。

爨族相關的曆史書籍存於世的較少,據說有部分爨族史書與南詔、大理史書毀於明朝征服雲南時期。

相對而言,處於蒼山洱海的六詔、南詔的史料與遺跡,要比爨族豐富得多。

柴令武表示,怪我咯?

爨族資料少是我的鍋?

爨字筆劃賊多是我的鍋?

求州刺史爨達昌,是昆州刺史爨弘達的侄兒。

不知是不是對爨族成為大唐羈縻之地不滿,爨達昌對於求州與唐興縣的摩擦持放任態度,而唐興縣的官府雖然保持克製,百姓性子卻激烈得多,幾番要掄斬草刀開片了。

發羅箐方向,一角與求州接壤,求州人放牧屢屢過境,自然而然產生了衝突。

“短時間內。老漢還穩得住。怕就怕,這僅僅是個開端啊!”盧迤微微憂心。

他不懂什麼大局,可能連涉及整個唐興縣的事務都不了解,隻是本能地感覺到了麻煩。

柴令武咬了個沙果,含含糊糊地說:“這必然隻是開始。隻不過, 耶耶不找事, 就應該有人燒香拜佛了!太歲頭上動土, 嘿嘿……”

生了興趣, 柴令武掉頭向發羅箐行去。

箐,一種小竹子,泛指長了竹林的山穀。

在雲南範圍內,很多地名帶“箐”字。

還有一個比較奇怪的規律,帶箐的地方,一般都不是漢人為主。

當然,後世那些成為鄉駐地、漢民遷移得比較多的情況另說。

發羅箐是烏蠻,半遊獵半耕種。

這是好聽的。

說直白一點就是,單靠種地填不飽肚子、單靠放牧與打獵也不足糊口。

讓柴令武驚訝的是,就區區發羅箐,竟然還有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