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九九歸一(1 / 2)

一萬冊《三字經》抵達益寧城,分發各州縣給孩童啟蒙,便迅速以其朗朗上口而為孩童所喜,也讓開蒙成功的孩童數量倍增。

各州縣對大都督府告急,再求取《三字經》一萬冊。

柴令武隻能讓他們等下一批了。

雕版倒是現成的,印刷的時間也不需要太久,就是這來回的時間, 委實感人。

滇池畔,楊柳下,垂釣的爨弘達歎了口氣。

《三字經》這本書,爨弘達親閱過,當然知道在啟蒙書籍中是何等水平。

之所以當年沒在東爨推廣,是顧慮到,此書風行之後,爨族的後人漸漸認同中原王朝的曆史,而忘了爨族、忘了古滇國、忘了古哀牢國,完全被同化了去。

柴令武的三板斧,兵權、經濟、文化,在爨弘達看來,文化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甚至東爨都無力反抗。

也好,當年的爨家,從中原王朝遷入雲南,割據一方的時日太久,也該悄然隱退,甚至是往大唐腹地遷移部分核心族人了。

世間沒有萬年常盛的家族,即便是大唐聲名遠揚的五姓七家,也不過幾百年曆史。

隻不過,要安排人遷居中原,部分人得改姓了。

要說對姓氏的看重,這個時代是真的看重;

可是, 並不意味著不能改姓, 避禍、隱藏支脈、因族中某名人而改姓, 其實是常有的事。

“爨”這個姓氏,實在是太顯眼了,不如讓他們改姓“寸”吧。

讀音是差了點,可是沒法,誰讓爨的同音字本就不多呢?

哦,這種事,爨弘達隻是追隨前賢的腳步而已,什麼五姓七家,哪個沒留了點隱藏血脈?

都是從亂世殺出來的人,誰也不會純良到相信有永遠的治世,更不可能把一切都顯露出來,讓帝王主宰自家的命運。

天下的事,分分合合,誰也不能保證自家永遠占上風。

退路,總是要有的。

接下來一個更重磅的消息,讓爨弘達有點暈。

昆州大都督府在益寧城內,建了一個求知閣,內藏各類書籍字帖數以萬計, 無論什麼身份, 隻須在門口洗過手, 愛惜書籍,即可入內翻閱,不收取任何資費。

下手夠狠。

憑這一手,至少這幾十年,大唐占據這昆州大都督府,已經穩如泰山了。

自楚以來,這片土地與中原大地的聯係,便如拽在手中風箏,時遠時近,卻總脫不了關係。

昆州大都督府所在,便是整個雲南受中原影響最深的地方,爨族自身也帶了些中原的習俗,求知閣一開,更讓人仰慕中原文化。

古滇國、古哀牢國、爨族的文化有傳承不假,但這些區域性的文明,是無法與中原璀璨的主流文明相提並論的。

要麼,被掃到曆史的角落;要麼,成為中原主流文明的一部分。

九九終須歸一。

爨弘達提起魚竿,一條肥美的草魚掙紮著,被甩進了岸邊的水桶裏。

“張麻子,你這幹釣半天,怕是餌都被吃光了吧?”爨弘達取笑道。

張麻子扔下魚竿,神情別扭。

求知閣對於本地文化的衝擊太大了,可誰能舍得將中原文明往外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