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紅山宮(1 / 2)

益寧城,北門外。

侯德夫意氣風發,指揮著錄事史規劃土地。

風向是必須注意的問題,侯德夫仔細問過益寧城的居民,了解了風向,將茅坑的位置定在下風口。

這一節萬萬不能錯,否則流民們得頂著臭味生活, 會罵人的。

空地也規劃好,用石灰撒出了線,讓流民們必須照此位置搭建木板房。

時間倉促,不可能講究什麼榫卯,釘子的大量使用在所難免。

在這個時代,釘子是一種奢侈的配件,一般就是大門上、棺槨上使用,普通木匠用釘子,會被師父罵得狗血淋頭,“釘子木匠”在這個行業是罵人的話。

當然,事急從權是另外一回事。

沒辦法,滇池的風還是很大的,不釘牢了,搞不好睜眼就仰望星空了。

西洱河的流民,男女齊上陣,掄著錘子努力釘著釘子,一塊塊木板漸漸成了房屋的模樣。

這年頭的農戶不容易,各種各樣的技能都得學一點,釘簡單的板房真不難。

一排排筆直的板房拔地而起,一張張簡易的木床在簡陋的屋子裏擺上,羅忠戌帶著大都督府倉曹府、倉曹史將被褥與衣褲發放到戶時,流民們麻木的麵容上,終於現出了一絲笑意。

“董朋飛、董飛雲攜全莊老幼拜謝官爺大恩!”

一老一壯, 兩名男子叉手行禮。

董,是西洱河大姓之一。

這兩父子有名字,還稍有講究,稱為父子連名。

白蠻與漢人接觸最多, 上層多半是漢蠻雙姓同時使用,有漢名的多是有地位之人。

再怎麼有地位,也免不了蒙難之時。

淪落到拋棄家業、翻山越嶺來當流民,遭遇的難題肯定小不了。

“你們要感謝的,是大唐,是當今陛下,然後是昆州大都督府、昆州、益寧縣,懂?”官宦子弟出身的張顗立刻糾正了董家父子的話。

聽上去感覺發膩的話,卻代表了立場的絕對正確,必須聲明了。

董朋飛、董飛雲立即改口。

張顗挺了挺並不存在的小肚腩:“本官是昆州大都督府司戶參軍張顗。即日起,你們不再接受單純的賑濟,改為以工代賑。”

“意思就是,你們不再接受救濟,而是以出工出力的方式換取食物、酬勞。就是你們眼前這條道,盡量拓寬到能四車並馳。”

現在不是躺平的時代,能堂堂正正做事,誰願意受人施舍?

董朋飛立刻表態:“小老兒自當率同莊竭力而為。隻是, 道路漫長,莊上人手恐有不足。”

張顗擺手:“盡力。”

能告訴你們築路都是臨時起意麼?

按長史的規劃, 你們本應該去修堤岸的, 是覺得冬日水冷了才臨時換成築路。

至於那一百府兵在側駐紮,董朋飛、董飛雲父子及同莊的人不以為意。

換成自己,有來曆不明的人在側,防備也是必然的。

……

柴令武樂於看到大都督府的參軍們主動請纓,為指引西洱河流民出力,這總比無所事事強。

爨誌遠抱著膀子,口氣裏滿滿的幸災樂禍:“西爨這些人呐!嘿嘿,照這麼下去,早晚得亡於越析詔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