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長史茶(1 / 2)

正在大都督府稟報事務的銀生州刺史馬比宏覺,覺得心頭暖暖的。

長史在與蘇毗談放貸之事,依舊不忘推廣銀生州的長史茶,為長史茶上高原打開了第一扇門。

要不,啥時候約約黑僰濮(hēi bó pú)部首領吹噓一下,看看能不能為長史再立一功?

黑僰濮部大致是後世臨滄範圍,含了果敢地區, 嗯,此時叫石賧地。

黑僰濮部的族群其實很複雜,有烏蠻(彝族)、望蠻(佤族)、白蠻(白族)、茫蠻(傣族)、鍋銼蠻(拉祜族)、濮曼蠻(布朗族)、栗粟蠻(傈僳族)、望苴子蠻(德昂族)、尋傳蠻(景頗族)等。

但整個黑僰濮部,也盛產茶葉啊!

“長史,這是濮子部……銀生州的特產烏骨雞,給長史與公主補補身子。”

馬比宏覺笑得很憨厚。

就是這話,柴令武覺得怪怪的,好像哪裏不對。

“銀生州試製出一餅長史茶, 請長史品評、指點。”

馬比宏覺虔誠地掏出一餅不太規則的油紙包。

不用過秤, 柴令武就知道,絕對不是後世標準的357克。

雖說告訴馬比宏覺的時候,春茶的主要采摘季節已經到了尾聲,但銀生州山地不少,一些海拔高的地方,茶葉的芽發得比較晚,也不是不能弄到一些茶葉。

至於秋茶,比春茶低了個檔次;

夏茶,則比秋茶又低了一個檔次。

雲南的茶,多數因元朝時的步日部得名,當時步日的漢字書寫為普耳,故茶多稱為普茶,到明朝末年才改稱普洱茶的。

柴令武也沒在意茶在這個時代會叫成啥名字,但馬比宏覺取的這個名稱,讓人哭笑不得。

長史茶就長史茶吧, 雖然這馬屁手法有點生硬, 好歹是人家一片心意。

馬比宏覺學到的是炒青綠茶, 也是最常見的生茶,衝泡之後,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因為沒有經過渥堆發酵,茶性較烈,新製茶有較強的苦味,需要儲存、發酵一段時間,滋味才更好。

茶餅的儲存也有講究,要有適度的空氣流通,卻不能置於風口,周圍還不能有異味,不能被太陽照射,溫濕度適中且穩定。

即便是再好的茶,存儲也是有上限的,那些存儲六十年以上、甚至是一兩百年的,品味會衰退敗壞。

後世故宮裏就有一餅兩百年左右的茶餅,質量一點問題沒有,茶味卻已變淡。

聞了一下香味,柴令武判斷出, 馬比宏覺他們的手法大致過關, 但提升空間還很大。

柴令武讓侯德夫取陶壺來,掰了一塊比拇指略大的茶放入壺中,沸水泡了一滾,又將茶水瀝出,倒入廢水桶裏。

侯德夫滿眼驚訝:“長史這是為何?”

就連農波色都覺得柴令武浪費了,隻有馬比宏覺認為是理所當然。

“這個……長史茶,正式飲用之前,需要以沸水衝洗一次,此為洗茶。”

“因為長史茶與其他茶不同,不是越鮮越美,而是越陳越美。放的時間長了,塵埃、冷氣難免,故而要洗。”

“這一道的時間不宜過長,十息之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