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這種事情,通常是各持己見,很難說服誰。
柴令武從來不指望能說服執拗的魏徵,隻是讓他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至於魏道士會不會轉變觀念,與柴令武無關。
“太子,多留意太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此人膽略可嘉,唯獨……太信怪力亂神了。”
柴令武順口提了一下。
你想想,一個使者,第二次出使就借兵滅了中天竺的帝那伏帝國,俘其王阿羅那順,雖說帝那伏帝國的實力本來也就那樣,但這功績也值得吏部高看一眼了。
但是,九年後,即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依舊出使天竺,卻未提及職司、爵位,明顯是維持原狀。
王玄策有沒有第四次出使天竺,學術界頗有爭議,也與現在說的事無關。
但,大唐一向有功必賞,王玄策當時在天竺威名赫赫,在大唐卻連個列傳都沒混上,固然有大唐看不上五天竺的緣故,帶回方士那羅邇娑婆也是一個原因。
那羅邇娑婆聲稱能製長壽藥,被安置在金飆門製藥。
但是,李世民征戰多年,受損的機理,不是常規藥物能治療的,那羅邇娑婆的長壽藥也沒有起任何作用。
當然,肯定也沒起反向作用,因為那羅邇娑婆在顯慶二年,高宗還有意放他回去。
(《南亞大辭典》第295頁。)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中郝處俊上奏高宗時提及:“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邇娑寐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先帝服之,竟無異效,大漸之際,名醫莫知所為。”
沒有效果而已,肯定不至於害人。
到憲宗時期,口風一變,李籓:“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看看,同一件事,在不同時期、因為不同需要,能衍生出那麼多版本來。
可見,造謠、傳謠,老傳統了。
王玄策當然沒被怪罪,但升遷之路就此中斷了,也是情理中事。
就這,還得感謝高宗寬仁大度,沒拉王玄策去殉葬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李承乾慵懶地應了一聲。
區區正七品上的太子右衛率長史,等級太低,難入李承乾法眼。
看在表兄的顏麵上,稍微提上一提。
太子右衛率,率正四品上,副率從四品上,親府、勳府、翊府中郎將從四品上,離王玄策的品階差距太大,想都別想。
倒是左右郎將,正五品下,勉強可以提拔一下。
親府、勳府、翊府,對應親衛、勳衛、翊衛。
以柴令武的揣測,親衛是帝王的貼身侍衛,勳衛是勳臣之後,翊衛才是真正負責作戰的實力派。
不僅僅是太子左衛率、太子右衛率有親府、勳府,就連十六衛中的左右武衛也有親府、勳府,這就說明一個問題,親貴之後,得妥善安置呀!
不然,誰也不知道,哪天又誕生一個吳德。
……
鴻臚寺公廨內,錄事阿融手法嫻熟地泡茶,清香逸於十步之內。
步鷲捧著雪白的瓷杯,看著清亮的茶水,嗅著淡雅的香味,開始覺得這茶水有點意思了。
從七品下,就已經步入下層官員的頂端,若有一份機緣,未必不能向上蹦一蹦。
以大唐俸祿之優厚,步鷲基本無需為生存考慮,自然能有更高的需求——比如附庸風雅、比如業績、比如升遷。
自然,無需為充饑考慮的步鷲,漸漸喜歡上了炒茶,甚至自己還去西市買了兩斤祿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