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那場消耗了幾百萬士兵生命,造成幾千萬難民,席卷了全世界的戰爭,最終以不分勝負而告終。因著核武器的威懾,戰爭的雙方簽署停戰協議,整個世界格局轉入了冷戰狀態。
為了對抗俄、德邪惡軸心,明、美、英、法四國於北京簽署《北京公約》,成立了北京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事實證明,條約從簽署的那一刻開始,就是為了在將來某一天將它撕得粉碎。於是乎接下來的事兒就順理成章了……
1862年,大明帝國公開遣返七名涉嫌竊取核武器資料的英國間諜,大明與英國之間的盟友關係隨即降至1780年以來的最低點;1873年,英國首相卡特公開指責美國間諜對於大英帝國科技領域不間斷的滲透。雖然美國佬極力否認,但誰都知道那到底是怎麼回事;1882年法國巴黎列車爆炸案的調查顯示,列車爆炸出軌造成一百三十七人死亡的起因極有可能是因為美、英、明等國對於法國最新坦克裝甲材料的爭奪。
以上隻是公開案例,私底下幾國間諜之間的衝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事實上,美、英、法、明這四國是盟友,更是北京公約組織的發起者與倡導者。換句話說,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盟友關係。這充分說明了一件事: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因著大明帝國的強勢,以及俄德聯盟的逐漸衰,北約內的美英兩國關係逐漸密切起來。他們試圖通過加強彼此的聯係來達到製約大明的目的。
但就像方才說的那樣,國與國之間隻有永遠的利益。明麵上英美兩國自八十年代開始就如漆似膠,可實際上美國佬卻朝著不列顛群島部署了大量的間諜。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美國佬的間諜簡直就是無孔不入。
戴禮榮提到的那份名單就是CIA部分潛入英國的間諜名單。聽著戴禮榮談笑風生的說了出來,施羅德這個德裔美國佬瞬間屏息,背後發涼。
他的右手手指因為用力握緊話筒而發白,一雙鷹目盯著落地窗,那冰冷的目光像極了一頭擇人而噬的餓狼。
良久,施羅德鬆了口氣,說:“你想要什麼?”
“ICM跟那個該死的諾維科夫。”戴禮榮回答。
“我承認CIA派遣了特工去找尋ICM,但我可以保證那東西不在CIA手裏。至於諾維科夫,鬼才知道他去哪兒了。”施羅德辯解說。
戴禮榮笑了笑:“放鬆,老夥計。我隻需要你做兩件事:第一,對ICM放手;第二,默許一次越界行動。”
“越界?”施羅德快速轉動著腦筋:“我得知道是哪兒。”
戴禮榮笑而不語。施羅德沉吟著,左手手指有節奏的敲擊著寬大的桌麵,電話兩頭似乎陷入了一場比拚耐心的僵持中。
結果最後的勝利者是戴禮榮。足足兩分鍾之後,施羅德長出了一口氣,對著電話說:“你贏了!把名單傳真給我,CIA絕不會理會有關ICM於諾維科夫的任何行動。”
“一言為定。”訛詐成功的戴禮榮迫不及待的掛斷了電話。
放下電話,遠隔重洋的兩位間諜頭子幾乎同時罵出了聲。
“明國混蛋!”
“德國雜碎!”
身體仰靠在舒適的椅子上,戴禮榮閉著眼睛長長的出了口氣。再睜眼睛,瞧著麵前站立著的曹毓文說:“放手去做。我隻有一個要求,不惜代價拿回ICM!”
刻板著一張臉的曹毓文隻是肅然點頭,隨即轉身離去。
……
波哥大,聖瑪麗醫院。
病房間很安靜,小姑娘娜歐米平躺在病床上,雙手放在胸口,閉著眼睛發出均勻的呼吸聲。一天的追殺與逃亡耗幹了小姑娘的全部力氣,隻是因著恐懼才強撐著沒有入睡。當楊崢出現在她身旁的時候,小姑娘終於可以安心的睡了。
楊崢拉了把椅子坐在病床旁,一手蘋果,一手水果刀,慢慢的削著果皮。手機就放在眼前的病床上,觸手可及,他的目光總會時不時的掃向手機。
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小時,楊崢漸漸開始失望起來。他以為曹毓文在得到情報後會派遣自己前往海地,繼而徹底結束自己與諾維科夫之間的恩怨。但靜默的手機似乎已經說明了一切,看起來曹毓文已經派遣了其他人,而不是自己這個剛剛邁入海外情報中心門檻的新人。
病房的門忽然開了一條縫,一個耳朵上掛著通訊器的家夥將頭從門縫中探進來,神色複雜的看了楊崢一眼,繼而點點頭,緊跟著又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