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鋒來到瓷器館,發現瓷器主要以宋元明清4個朝代為代表,各有千秋。
宋代隨各地新興窯場不斷出現而發展,湧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代表,宋代形成品種豐富多彩、造型簡潔優美、裝飾方法多樣化的特點。官私名窯名瓷風格各異,百花爭豔,各現獨特風格之美。
存世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2.0786億港元拍賣成交。
元代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裏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
其中元青花存世較少,目前拍賣價最高的就是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8億4千萬港幣。
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為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此時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需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就以2.24億華夏幣拍賣成交。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工藝創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藍彩、金彩也出現在五彩瓷器畫麵上,色彩淡雅是其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瓷器裝飾。
清乾隆粉彩鏤空“吉慶有餘”轉心瓶5.54華夏幣在拍賣會成交。
目前傳統眼學鑒定,主要通過對古瓷器實物本身進行分析的鑒定方法。這種方法有實踐性的優點,也有經驗局限性的不足。主要是通過對古瓷器的“七大特征”(即造型、胎質、釉質、彩料、紋飾、工藝、款識)的比例辨別來對古瓷器的窯口、生產時代、官民窯區別以及真偽狀況進行定性分析和判斷。
但這種方法的根本缺陷就是從感性經驗出發“就瓷論瓷”,即或是理論成果,也在文化視野和方法上帶有很多局限性,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存在較大的距離。隨著現代科技方法在贗品製作上的利用,許多傳統的鑒定經驗已經失效,一些頗有鑒定經驗的古瓷鑒定專家在現代高仿“古瓷器”麵前躑躅不定甚至走眼。
陳華鋒不斷分析和對比各個朝代的瓷器,再結合新的科學檢測方法,發現一個新的科學方法可以通過意念的掃描分析,通過眼睛的觀察,再加上腦海的數據分析,可以完全代替科學檢測設備的使用,從而可以準確判斷瓷器的真偽。
這個科學檢測方法就是陶瓷釉質的老化鑒定。
陶瓷表麵有一層光滑、明亮、堅硬的物質稱為釉。釉是由石英、長石等多種原料混合、粉碎後,施於器物坯胎的表麵,再經高溫燒結形成的玻璃態物質。
經高溫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種玻璃態均質體。其內部結構是無序的,在自然環境中,呈亞穩定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內部結構會不斷自動地進行調整,由無序的亞穩定狀態逐步向有序化的穩定狀態轉變,形成微細晶體,這就是釉子的“脫玻璃化”現象。正是由於釉子存在這種自然“老化”化現象,致使其內部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發生變化,表現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漸降低,對光線散射性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