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觀二年。
十月初,晴。
隨著秋收完成,大唐朝堂上下,所以黎民百姓都滿心歡喜。
至此,災荒了兩年後,老百姓們家中的糧缸內終於可以儲存上一些存糧。
天下一片歡樂之景。
……
旭日東升,金黃的陽光照射下來,驅散秋日早上的絲絲寒意。
李家莊,位於終南山山腳,潏河邊上。
整個村莊內,隻有二十來戶人家,在這一片,算是一座絲毫不起眼的普通小村莊。
當然,這是李家莊之人自己的看法。
而在外人眼中,李家莊算是一個落後貧窮還野蠻的小山村。村民都是一群隻會動拳頭的糙漢子,野蠻至極。
因此,除非什麼大事,一般無人願來李家莊。
而李家莊之人,也樂的清閑。外麵的人都很奸猾,稍不留神,就容易被騙,吃大虧。
李家莊的最中央,一處方圓大概有一畝之大的廣場,廣場表麵被石滾壓的光滑瓷實,是李家莊的人們秋收的曬場。
不過,此時的曬場中央,卻罕見的新搭建起一座大房子。
大早上,房子內便已整整齊齊坐滿了十幾個兒童,從五歲到十幾歲,都有。
此刻,每個兒童手中,都拿著一本書籍。
雖說是書籍,但做工極其粗糙,好多紙頁都參差不齊,就連裝訂,都是用一根根細麻線裝訂而成。
上麵的字跡,也是七扭八歪,一看便是手抄上去的。不過,每一個兒童都低著頭,一本正經,全神貫注的大聲朗讀著。
“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往而不來,非成禮也。”
“知恩報恩,風流儒雅,有恩不報,非成人也。”
“事君盡忠,事父盡敬。禮問來學,不問往教。”
“舍父事師,敬同於父。慎其言語,整其容貌。”
“善能行孝,勿貪惡事,莫作詐偽,直實在心。”
……
“教子之法,常令自慎,言不可出,行不可虧。”
“他籬莫越,他事莫知,他貧莫笑,他病莫欺。”
“他財莫取,他色莫侵,他強莫觸,他弱莫欺。”
…………
郎朗童聲傳出房屋,環繞整個李家莊。
每一個路過的李家莊之人,聽到這些聲音,都不由的扭頭看向曬場中央的村塾,滿臉欣慰。
隨即,眼中深處,又是滿臉的驕傲。
他們這些鄉野村夫的孩子,竟然有朝一日,也能像城裏的富商貴人子弟那般,坐在學塾內,識文學字。
“大柱哥,小夫子一定是一位大家族子弟,要不然不會有這般大學問!”
“那是自然,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家那小子這幾個月,已經學會了一千個字……一千個字啊,就算是外麵那上百戶人口石井村的石秀才,都不一定會這麼多字!”
“就是,石秀才我也見過,他肯定不會這麼多的字!”
“你們說照這樣下去,我們村子裏的這些小子,將來長大後,會不會也都會成為秀才,也可以管著十裏八鄉,甚至是成為官老爺?”
“石頭,你想什麼呢,官老爺那是誰都可以當的,那得有大學問!”
“你小子才是瞎咧咧呢,我可是聽說,隔壁藍田縣的縣令,就沒什麼大學問!要不然,為何那位藍田縣的縣令大人,今年還來我們李家莊想找小夫子,學習如何種田?”
“咦?還真是,那位藍田縣令大人,一點都沒官老爺的威嚴,帶著那麼多人,圍著小夫子那四畝田地,可是看了好幾天呢!”
“這證明那位藍田縣令老爺是一位好官,你們就沒有發現,自從小夫子來了我們李家莊,依照小夫子傳授的那些種田知識,我們所有人的田地產量都增加了至少一倍!以前,我們那些田地每畝最多產上二石的糧食,今年一畝已經達到了四石!”
“嘿嘿,柱子哥,我們雖然渾,但這種大事,我們還都是明事理的,小夫子一定是一位大有本事之人!”
……
半晌。
“柱子哥,說不定我們村子裏的這些小子,在小夫子的教導下,真能走出李家莊,成為一個大有本事的人!”
“小夫子的本事,大家是知道的。至於自家那些小子日後會怎樣,那就得看他們的造化了,我們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鄉野村夫,怎有資格預料他們的未來。”名叫大柱的漢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