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先拾掇魚,要一條大的。”依晴隻說讓王媽媽拾掇,卻沒有說自己要做什麼菜式。
“好嘞,姑娘您等下,馬上就好。”王媽媽說完,就下手去捉魚。
依晴回頭又問陳家的,家裏還有沒有豆腐。
“有,昨兒咱們跟豆腐坊訂了兩板豆腐,剛送過來不久,奴婢正準備吃過晚飯就凍在外麵的。”
“那正好,先切過來兩塊,咱們燉魚。”
“哎,奴婢馬上去。”
站在廚房門口張望的秋景,聽見依晴的話,馬上湊了門邊上,很是可惜的問道:“謝大姑娘,這麼大的一條魚,您都給燉豆腐,多可惜呀?”
依晴:“你哪隻眼睛,看見我把那麼大的一條魚都燉豆腐的?”
“可是,您剛才說燉豆腐……?”說到這裏,秋景忽然閉嘴了。
“我話還沒有說完,你就一驚一乍的。”對於秋景的行為,依晴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你能讓一個地道的吃貨,看見吃的閉嘴嗎?顯然是不能!
秋景聽謝大姑娘說,她話還沒有說完,就忍不住好奇又開口追問:“那大姑娘想怎麼處置這條大魚?”
沒法子,對於秋景來說,就這麼點兒嗜好,你要是不讓他問,還不如殺了他的好。…
依晴早就猜到了他會問,也就沒有瞞他:“我準備用砂鍋做魚頭燉豆腐,魚肉嘛,正好做紅燒魚塊,這樣既省食材又省力,妥妥的兩道菜就齊活了。”最後一點,依晴沒有說:有這兩道菜上桌,待客也不算寒酸。
“哦。”秋景聽謝大姑娘解釋之後,又開始期待了。
這兩道菜,還真的比別的肉菜省時。隻用了一炷香的工夫,依晴就做好了。
等依晴把做好的兩道菜端上桌,才知道沈謙是過來送信的。沈榮夫婦派人回京城送年禮,也捎來了謝望春寫來的家信。
信中說:家裏一切都好,讓他們一家四口放心,不用掛念。
信上還說了,他們剛離開的時候,謝家小店的生意有點走下坡路。好些人說,他們家點心的味道不如以前好了。
這裏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城裏已經有點心鋪子,開始模仿他們小店的點心,有些模仿的還挺像。
一峰知道了這個情況,就有些急了,與爺爺奶奶商量過後,就開始更用心的琢磨心製作的過程。
還別說,這小子的一番苦心下來,家裏人都說,這味道更接近晴姐兒做出來的點心。就這樣,小店又贏回來一部分顧客。
現在的謝家小店,雖然沒有他們一家四口在幽州的時候紅火,可是經過一番動蕩之後,達到現在的效果,他們也滿足了。隻是一峰還沒有滿足,還在不停的琢磨。
信裏還提到了,謝文秀前幾天生了一個大胖姑娘,把滿家幾口人樂的都找不著北了。
尤其是文秀的婆婆,第二天就打發自家老頭去廟裏還願。現在,整個白石鎮的地界都嚷嚷著,他們滿家終於打破了代代單傳的魔咒。
最後,信的末尾寫了幾句婉姐兒的近況。三天回門的時候,穿的一身光鮮,可是臉色卻不好看。劉氏細問過了才知道,從她成親的第二天起,就開始在洪太太跟前立規矩。
她的一言一行,都有全家人的監督,行錯一步路,都會被洪太太說教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