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二十三章 使命必達太史慈(1 / 2)

“臣妾聽阿爺說,這天下大亂,一部分的根源,就在士族和豪強身上。”

伏禦姐的阿爺,也就是伏完。

伏完是東漢開國大司徒伏湛的七世孫,襲爵不其侯,娶漢桓帝長女陽安長公主劉華為妻。早年舉孝廉,後遷五官中郎將、侍中,如今是執金吾。

所以說,伏禦姐是真正字麵意義上的“禦姐”!

關係可能有點亂,稍微捋一捋。

劉弋這具身體的高祖父,也就是爺爺的爺爺,是劉開,從祖父那一輩開始,兩條帝係就岔開了。

高祖父劉開生了劉淑(祖父),然後是劉萇(爺爺),然後是漢靈帝劉宏(爹),然後就到了劉弋這具身體了。

同時,高祖父劉開生了劉翼(堂祖父),劉翼生了漢桓帝劉誌(堂爺爺),伏完娶了劉恒的女兒(堂嬸),最後生了伏壽。

咳,理論上是堂姐,但是是出了五服的那種,不涉及倫理道德問題。

沒辦法,國家發的老婆,開局就有。

話說回伏完,伏完是很有名的學者,而且還是外戚,想來他的見解應該對劉弋的思考是有所裨益的。

劉弋神色一凜,跟屁股比較歪的鍾繇,把問題放在外戚和宦官頭上比,這種說法似乎更符合他的曆史觀。

王朝周期律嘛!

人地矛盾才是首要矛盾,而首當其中的,就是掌控土地和政治的豪強士族。

伏禦姐不知道他這些齷齪的心思,自顧自地說道。

“光武中興以來,儒學以今文為主流,察舉以儒學為根基。”

“後太學製度崩壞,地方私學大行其道,掌握一門經義的士人便可以此傳家形成士族。”

“學子和小吏想要經察舉入仕就必須鑽研經義,拜私學為師,門生故吏由此形成,如楊氏、袁氏便是如此。”

“甚至弟子要為老師守孝,如有侮辱老師的,便是因此殺人也受到官府認可。”

劉弋微微失神,甚至稱得上茅塞頓開。

其一,因為人口增多,中央直接麵對一百多個郡管不過來了,所以大漢中央必須下放權力給刺史,刺史演變為軍政一把抓的州牧,這是大勢所趨。

其二,因為察舉製要考察儒學,出任太守、州牧的士人,又幾乎都是詩書傳家的士族以及其門人。

結果就是,隻要天下一亂,本身就因為時代的通訊條件、生產力等因素限製,具備極強的內循環能力的獨立性州郡,就會出現群雄割據的現象。

這不是偶然,是東漢政治製度導致的必然。

想要破解,如果沒有發生農業革命,那就要一場大亂。

還是必須能讓人口減少到土地可以合理承載,中央政府能夠如臂指使地步的大亂。

“陛下可知民間俗語,‘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看著伏禦姐如同一汪秋水般的明媚眼眸,劉弋微微搖頭。

“郡縣小吏,皆由地方豪強把持,他們隻害怕府君(太守),對他們來說府君才是他們的君王,朝廷的詔書如果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就會被隨意掛在牆上。”

劉弋問道:“府君是士人,士人會維護他們的利益,哪怕因此朝廷的利益受損,對吧?”

“陛下,當今天下與豪強對立的太守,是無法上任的。”伏禦姐苦笑道。

既然大漢割據的根子在士族和地方豪強上,士族占據了州郡高位,豪強幾乎世襲了郡縣小吏,導致中央一旦癱瘓,天然具備獨立性的地方就能形成一個個獨立王國各自為政。

那難道他就要對抗士族嗎?

這是更荒唐的,因為眼下長安城裏他這個天子最大的支持力量就是士族!

因為代表天子掌控朝堂二十年的宦官被何進之亂一鍋端了,宦官外戚兩大勢力消失,士族一家獨大。

從他登基現在,士族沒了製衡,在朝堂上的力量急劇擴張,甚至到了不需要天子就可以自行其是的地步。

之所以沒有釀成危機,隻不過是被西涼軍從董卓到李郭持續亂政給掩蓋了而已。

劉弋百思不得其解。

伏禦姐望著他緊皺的眉頭,疼惜地將他攬在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