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祖沒留意師父說的師祖,他現在對學武興趣更濃,有些地方他沒聽懂,忙問道:“您說的武技難道不是指招式嗎?”
吳倫搖搖頭,“你還沒開始學真正的武技,所以不懂。現在你練的這個叫築基,是所有人學武之前都要經曆的,就是打基礎,這隻是學習一門武技的前提,不算什麼。隻是門派實力越強,這個前提要求越高而已。而一門完整的武技最少也要包括功法、技法、器械、訓練方法和輔助方法五個方麵。
其中,功法主要是指適合這門武技的發力方式和呼吸方法。技法主要是指契合這門武技的各種招式,也就是武士學到的東西。器械是指趁手的武器和護具。訓練方法就不多說了,和你現在練的類似,但更有針對性,是專門針對某門武技特殊設計的,包括訓練的器具、內容、時間、強度等等。輔助方法就更五花八門了,包括但不限於飲食的搭配與數量、藥物的牽引與激發、意誌的鍛煉與強化等等。
簡單來說,所謂武技就是通過上麵這一係列的方式方法訓練自己攻擊到對手,而不被對手攻擊到的技能而已。不同武技,內容不同,層次不同,提升的空間也不同,一般來說分為三類、四等。
三類是指根據訓練目的不同,有三類不同的武技,分別是打把勢賣藝用的、行走江湖用的和戰場廝殺用的,這個不用細說了。
四等則是根據武技的完善複雜程度來分的。
其中一等武技數量稀少,就是咱們宗門也隻有兩門而已,這類武技內容完善,提升空間大,對習練者要求極高。除了需要的資源多,提升困難外,習練者自身的悟性極為關鍵。但這類武技練到登峰造極時,能達到很高水平甚至武之巔峰。
二等武技相對較多,咱們宗門多是此類,這類武技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也有獨到之處。優點是對習練者要求一般,像你這樣就行,比較實用,花費也一般,性價比高。缺點是提升空間有限,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
三等武技最多,一般的中小門派用的較多,實際上也有不凡之處,隻是相對粗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周全,需要進一步完善提高。一般武技初創時就是這個樣子,但經過完善修正後沒準兒實際水平就能提高到二等甚至一等的層次。前麵也說了,咱們宗門擅長完善提高武技,我們收集上來的武技多是這種武技,收上來再組織人進行完善提升。
第四等是最簡單實用的那類,花費最少,一般是軍隊裏使用,多用於集體訓練,江湖門派幾乎不用。因為習練這類武技的單個武者實力一般,雖然有少量從刀山血海中走出來的高手,但畢竟是少數。這類武技適合戰場上群體攻守配合,不太適合行走江湖。如果在戰場上碰到這樣一群配合默契,訓練有素的戰士,可要小心了,別說江湖高手,就算是武聖,麵對一定數量這樣的戰士也隻有逃命的份。”
劉繼祖撇撇嘴,明顯不信。
吳倫就當沒看見,“因此這六等武者分類嚴格來說並不是說某人武技的強弱,而是說他武學方麵的成就。另外,完全以掌握武技數量來衡量也有問題。大約三百年前,江湖中就曾經出現了三位達到武聖水準的前輩,他們掌握的武技種類並不多,都是兩到三種,武技等級也不高。但他們後來卻都將自己的武技練到了極致,從而入道。
你師祖也是這樣,他隨自己的師父學完兩門武技就到宗門測試,通過後又學了一門武技就難逢對手了,後麵再學的武技也隻是為了進一步完善,對他的武技水平提升並沒有太大幫助。因此江湖中人武技的水平不能完全以掌握武技的數量或等級來衡量,還要看對每門武技掌握和發揮的程度。這就好比師兄弟幾人都是一個師父,一起學習,但因為個體差異,武技水平卻天差地別一樣。
另外,武學成就相對還好衡量,武技高低隻有比過才知道。而比武和拚命廝殺又是兩碼事,有些人在能保證性命的比武中總能贏,但真到了殊死搏鬥時卻又很快被殺。所以武技高低不好說,有時也不能說,因為分高低有時就是見生死。
甚至很多時候,見了生死也不一定就分出了高低,因為比武這個過程非常短又充滿了變數。諸如當時的身體狀況、飲食情況、心情、經驗、天氣、氛圍、意誌、比武場地等等都會影響比武結果。因此,我一直懷疑比武結果真的體現的就是武技水平嗎?
我覺著不是,它隻是一個結果,並不能準確體現一個人的武學造詣。但大家卻總是以結果成敗論英雄,希望你不要有這樣的成見,以後也不要因為幾次勝利就衝昏頭腦,覺著自己天下第一了。所謂的天下第一隻是一個虛名,也沒有誰能永遠天下第一。生老病死,身體衰弱,是不可違抗的規律,隻有隨時謙虛謹慎才能在江湖中活得長,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