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祖嘬著牙花子點了點頭。是啊!前麵三條也就算了,多少靠後天努力還是有希望的,但時機和運氣可不是靠後天努力就能獲得的,難怪有些年代一個國家都找不出一位這樣的將領!
楊勝武繼續道:“當然,如果這些條件都滿足了,培養起來就相對容易一些了,特別是在戰爭年代,連年征戰有可能培養出多位優秀的統帥型將領,所以很多時候名將都是要麼一個沒有,要麼同時紮堆出現好多個。
不過,對於統治者或當權者來說,這些將領多了也不是什麼好事,至於原因你應該很清楚,他們用好了是國之利器,用不好就會改朝換代的,因此兔死狗烹的例子和取而代之的例子都不絕於史書,怎麼把握是個難題。有些心狠手辣的皇帝選擇屠戮功臣,一了百了,有些厚道的,選擇給與他們共富貴,但卻卸去他們的兵權,但不管選擇如何,他們都會和平年代帝國的重點防禦對象。
另外,你還要知道,所有的名將都是拿人命填出來的,我剛才說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理。這些將領有些出身將門,從小接受各種訓練,有父輩指導,就像我們楊家人一樣,家裏教好之後,隻要品質不壞,丟到戰場上鍛煉鍛煉,因為有基礎,進步是非常快的。
還有一些出身庶族寒門,從士兵或低級軍官做起,累軍功逐步升為將軍,這些將軍一般都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善於學習的。他們如果運氣好,就會成為新的將門,他們也是軍隊裏靠自學成長起來的難得人才。
後麵我會係統的跟你講講一個合格的將領都要做些什麼,內容包括:軍隊建製、戰法、戰例、謀略、訓練、指揮、紮營、行軍、治軍、獎懲、撫恤、識圖、布陣、攻城、守城、野戰、防禦、兵器、盔甲、器械、給養、飲食、戰馬、常見疾病、識別利用天氣、識別利用地勢、識別利用自然力量等各個方麵。”
劉繼祖問道:“這就是您祖上傳下來的兵法嗎?”
楊勝武點點頭,“基本框架相同,但隨著新的裝備、新的戰法以及新的戰例的出現,我們每一代人都在不斷進行完善調整。現在的內容和老祖母傳給我們時早已大不相同,所謂兵無常勢就是這個道理,必須隨著時勢的變化而調整才行。”
劉繼祖點頭受教,硬著頭皮開始學起來。
楊勝武開始詳細的為他講解。
令劉繼祖耳目一新的是,除了那些書本上的兵法知識以外,楊勝武還給他講了很多具體的行軍知識,這可是兵法書中沒怎麼係統介紹過的,劉繼祖聽得十分認真。
這些知識很繁瑣具體,包括各種不同情境下行軍一天可以走多遠,一個士兵一天要吃多少口糧,一匹馬一天要吃多少草料,軍餉怎麼開,賞賜怎麼給,多少個人挖一口灶,幾個人住一頂帳篷,在什麼位置取水,在什麼位置挖廁所,獲取軍隊的口糧和草料的方法等等。
這些內容也十分枯燥,甚至讓人覺著和行軍打仗沒什麼關係,似乎全是後勤的事。這要是以前,劉繼祖可能也會這樣想,但這大半年的奔波生涯,讓劉繼祖吃盡了苦頭,而這還是在有足夠的錢能買到現成補給的情況下的感受。這要是在荒郊野外,帶著成千上萬的士兵,不把這些問題解決了,還怎麼行軍打仗,士兵非造反不可。
看來,這才是兵法的另一半,除了那些大的原則、謀略以外,還需要這些具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如此重要,但為什麼沒人將其編輯成書呢?
想到這裏,他不禁問道:“師祖,這些內容這麼重要,為什麼沒有人把他寫下來流傳呢?”
楊勝武想了一下,“這裏麵原因有很多,諸如過於繁瑣,不宜記述。武將很多不識字,不能記述,還有內容變化大,形成了文字意義不大。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他們怕形成文字之後,這些知識就更容易流傳出去。
這可是每個將門累世積累所得,是家族裏最重要的東西,也是家族賴以存續的基礎。將門出身的人容易在軍隊裏嶄露頭角,靠的就是這些知識。因此將門裏的這類知識都是口耳相傳於家人的,一般不會形成文字。
不過這也不好說,沒準兒哪天就有人寫出一本來。但還是那句話,兵者無形,這些內容不像那些原則啊,戰例啊,謀略啊,可以傳之後世,借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