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第一百七十章 故地重遊(1 / 2)

這時眾人早都已經聽得頭暈腦脹了,他們都是江湖人,對這複雜的官製一點都不感興趣。好在劉繼祖終於說完了官製,開始介紹他們的行動目標的情況了,總算輕鬆了點。

劉繼祖繼續介紹道:“說完了官製,先說說呂褚這個人。這人出身江東望族呂家,但他們家裏卻是庶出,因此沒機會繼承族裏的產業。此人科舉也不行,最後靠著族裏的關係才在金陵城官府裏謀了個職,隻是個小吏。但此人極善鑽營,很快就巴結上了當時他的主官陸逐權,在他的提攜下,從吏變成了官。

多說兩句,這種情況在吳王到來以前是不可能的,至少是極為困難的。因為那時的官統一歸吏部和宗正府管,吏部管的是科舉出身的官,宗正府管的是皇族和勳貴出身的官。除此之外,隻有累軍功達到一定要求才可以作官,其餘的人想當官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四王被派出來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四王要控製地方就必須安插自己的人到各地官府、軍營之中,但勳貴出身的人絕大部分和勳貴派是一夥的,即使不是一夥的,他們的父兄親友也多在朝廷為官,這樣的人怎麼能用?科考出身的就更不能用了,他們直接受朝廷和東林黨人控製。

所以,四王就隻能利用自己的權力,在各自的地盤裏強行任命了很多官吏,大多都是主動投靠他們,並和朝廷沒什麼瓜葛的那些人,然後再報朝廷任命,朝廷當然不同意,因為這破壞了規矩,甚至動搖了國本,勳貴派和東林黨在這個問題上倒是意見一致,集體反對。

但嘉和皇帝不知是出於什麼目的,居然想辦法利用他們兩黨的不和做文章,通過了任免。最先這麼幹的是楚王,後來就形成了慣例,吳王也跟著學,最後分出來的秦王和晉王也有樣學樣,這種情況就越來越糟。

等到了四王割據時,被他們占領的八個道,更是所有官員的任免都是他們說了算,連上報朝廷都不用了。四王之所以這麼快就能發展壯大,很大的原因在於嘉和皇帝給他們的權力過大,包括治權、軍權、財權和人事權都交給了他們,這在曆史上極為罕見。

因為這已經有很多前車之鑒可以借鑒,以嘉和皇帝的為人怎麼會不知道這麼幹的危害?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隻是嘉和皇帝考慮到形勢,用的權宜之計,隻要確定了皇位繼承人,他就會著手收拾四王,並將權力慢慢收回來,隻是大家都沒等到這天而已。

李悟德、陸逐權、呂褚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抱上了吳王的大腿而飛黃騰達的。

李悟德不說了,呂褚隻是一介小吏,隻因為巴結上了陸逐權,就由小吏變身為官了。現在他是金陵城道丞府下的一名司戶參軍,正七品,主管金陵城的民事案件。

再來說陸逐權,這人卻是正經科考出身,吳王來之前,他就已經是金陵城的道丞了,從四品。

吳王一來到金陵,他就看準了形勢,背棄了原來的總督,主動投靠過來,慢慢成了吳王的心腹之一。現在借著吳王的勢,已經升任了吳王府長史,主管王府內的政務,官居三品。

關於他們的行止,容兒知道的不多,她並沒有去過金陵,以上這些消息都是從她父親那位朋友那裏間接了解到的。但我們不好直接去找這個人問,那人是當地官員,找他打聽的話,出事之後就太明顯了。咱們隻能自己去調查了解這兩個人的行動特點,然後再製定具體行動計劃了,大家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嗎?”

眾人早就被繞暈了,特別是那複雜的官製,把他們繞的七暈八素。隻有連長老聽的比較認真,這時問道:“傳宗,你說了這麼多,是不是想說,殺呂褚比較容易,但殺陸逐權就困難了,因為陸逐權官居要職,不好下手?”

楊勝武這時點頭道:“不錯,連師侄總結的很好,就是這個意思。李悟德才是個五品官,防護就很嚴了,而陸逐權卻是三品大員,而且是在金陵為官。我讓傳宗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你們,現在的金陵可不僅僅是江東道的治所那麼簡單,而是一個封國的都城。

陸逐權作為吳王的心腹,他的守衛肯定會很嚴。白天他在王府當值,幾乎沒辦法下手,隻有他出了王府咱們才有機會。而一般來說,這類害過很多人的貪官,戒心都重,因此下手難度可想而知,各位必須多做準備才行。咱們還有兩天時間就到金陵了,我先把任務給各位分派下去,你們提前想想,好做準備!”

眾人聽了都鄭重地點了點頭,楊勝武就開始給大家分派任務。

連長老和劉繼祖分到了一組,他們兩個負責暗中觀察陸逐權和呂褚的行蹤,要做到不被發現。

劉老漢父子一組,他們負責從明麵上打聽這兩人的情況,要做到出於好奇,自然而然,不引起外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