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第一百八十九章 自強不息(1 / 3)

吳倫這時問道:“那咱們就沒辦法了嗎?”

劉繼祖搖了搖頭,“那倒不是,其實經過這麼多年和北方草原部族對抗,早就有很多有識之士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隻是這些對策實行起來都很難而已。”

楊勝武聽了卻是眼睛一亮,他是將門出身,對這些打仗之類的事極感興趣,“都有哪些對策呢,為何明明知道卻難以實行呢?你趕緊跟我說說。”

劉繼祖回道:“田先生說,戰勝他們說起來其實很簡單,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訓練出可以對抗他們的士兵和將領,特別是騎兵。由於咱們的經濟條件相對好一些,兵力也占優,裝備也更精良,隻要我們有了訓練有素的士兵和將領,最起碼可以打個平手,但難就難在這訓練有素的士兵和將領太難培養了。

先說這騎兵,由於咱們兵多馬少,很多時候騎兵連一人一騎都滿足不了,平時想維持日常訓練都很困難。而且咱們農耕民族習慣於農耕定居生活,這種生活環境和習慣也不利於培養騎兵,將領就更困難了。

再說這步兵,理論上說,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的步兵是可以對抗騎兵的,配合有效的地形、防禦工事和戰術甚至可以打勝仗。

但步兵對抗騎兵有天然的劣勢,那就是衝擊力和機動性不足,因此步兵一般適用於守城戰、陣地戰以及圍殲戰。

而北方遊牧部族的騎兵一旦攻破長城,就可以輕鬆繞過城池或陣地,直接侵擾中原腹地,這時步兵根本追不上,一點辦法都沒有,到時候再把糧道切斷或糧草燒了,那就隻能等著打敗仗了。因此步兵在對抗他們的進攻時,必須和騎兵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出作用。

再加上戰馬、將士都是要不斷更新的。一旦這批訓練有素的戰馬、戰士、將領老去,就必須有新人新馬接替,否則就會斷代,戰力就會急劇下降。而這正是曆史上反複出現的情況,而北方草原則不會存在這種問題,他們隻要自然繁殖就能不斷培養出優秀的騎兵來。

他們缺的是有號召力的領袖,隻要北方出現有凝聚力的領袖,就會成為中原的噩夢。現在瓦韃的首領烏合台就具備這樣的特質,因此北方邊患的威脅才越來越大。”

楊勝武不關心這個問題,他接著問道:“你不是說有兩個辦法嗎,還有一個辦法是什麼呢?”

劉繼祖想了一下,“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製造出新的武器或裝備,可以無視騎射的機動性和殺傷力,這樣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但直到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武器或裝備出現。所以這個辦法雖然早就有人提出來過,朝廷也有人在不斷實驗,但始終沒有可以大規模裝備並能對抗騎射的武器被發明出來。”

劉繼祖之所以想了一會兒,是因為他知道後麵發明的自動步槍一類的熱武器會終結冷兵器時代,但他並不想去有意識地改變曆史進程。

至於原因,一是他並不覺著熱武器比冷兵器好,相反,熱武器取代冷兵器之後,很短的時間之內就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那才真是人間浩劫。

二是他不知道有意識地去改變曆史進程會不會有什麼可怕的後果,他前世看過一些影視作品和小說,那上麵都說曆史不能隨意改變,否則會惹來大禍。他雖然不是完全相信那些,不過生性謹慎的他,還是選擇了順應曆史,在合理的範圍內參與。

楊勝武聽了劉繼祖的話,卻陷入了沉思。

吳倫不會像楊勝武那樣去思考打仗的事,他接著問道:“他們既然那麼厲害,為什麼沒有長時間的來占領我們這裏呢?”

劉繼祖笑道:“正好田先生也講過這個,他說這要從兩個方麵來說。一方麵是他們雖然沒有長時間在中原建立統一的王朝,但他們卻會長期侵占邊地,並以邊地為基地,逐步蠶食中原地區,最終建立王朝,這是他們一直以來想做和在做的事情,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造成的。就像我們很難適應他們的生存環境一樣,他們也很難適應我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占領了咱們的地盤後,如果不主動和咱們融合,變遊牧為農耕,反而利用苛政壓榨咱們的百姓,就會不斷加深雙方的矛盾,從而無法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擁護,勢必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