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第二百二十九章 獨辟蹊徑(1 / 2)

劉繼祖正左右為難,一籌莫展之際,突然身後不遠處驛站的側門被打開了,從裏麵出來了一老一少兩個驛卒。其中年老的那個驛卒一手扶著刀,另一隻手挑著燈籠,另一個年輕的驛卒脖子上掛著一隻柝,左手拎著一麵銅鑼,右手拿著鑼錘。

兩人先把驛站門口的燈籠點了起來,然後就一邊聊著天一邊朝鎮子這邊走了過來,其中拿著銅鑼的年輕驛卒看了一眼街道兩邊的車馬行人後問道:“從前幾天起,往來的行人就一下子多了起來,今天格外多,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提著燈籠的那個年老驛卒答道:“哼!過去的肯定是麻煩,過來的也未必是好事!我聽咱們頭兒說,前幾天楚王那邊,襄州城的城守木毅造了反,他們開倉放糧,大量地招兵招工,因此周邊得著信的流民乞丐都往他們那裏跑。我還專門看了看,之前過去的都是江南江北兩道當地的流民,今天我看有些咱們河南道的流民也開始往襄州跑了。這要過去了,可不就都成了反賊!等他們勢力大了,咱們可就沒好日子過了。

至於回來的嗎,是因為木毅改了楚王那許進不許出的政策,除了軍備物資以外,允許帶其他財物出關,而襄州就隻有咱們這裏這一個出關的道界。因此大量被困在江南、江北兩道的人得著這個消息後,就開始從這個口子往咱們河南道湧,過來的人當然就多了。但人多了咱們的事也多了不是?光是今天咱們頭兒就處理了三起打架的,這不是給咱們找麻煩嗎?”

提著鑼的年輕驛卒又接著問道:“原來是這麼回事,那為什麼今天過來的人會一下子多了這麼多?”

挑著燈籠的年老驛卒朝旁邊吐了一口談,清了清嗓子,才答道:“之所以今天過來的人特別多,還不是因為那什麼活閻王!今天中午,叛軍殺了楚王的一些官兒,拿他們的人頭祭紅巾軍的旗,活閻王李傳宗親自把這個政策當眾進行了宣讀。誰能想到李傳宗居然和木毅聯了手,江北道誰不知道他?他這一宣傳,消息就一下子擴散開來,困在襄州城的那些人得著信,立即就往咱們這裏來了,人當然多了。

這些人多是有財物在身的有錢人,他們擔心夜長夢多,好不容易趕上了好政策還不趕緊帶著財物出來。天知道紅巾軍能撐多久,萬一他們被楚王滅了,這好政策說沒可就沒了!那時候想要出來就隻能光著腚過來了!嘿嘿嘿,你說是不是?”

兩人這時正好經過劉繼祖的身邊,那提著鑼的也跟著笑道:“您這一說我就明白了,這些消息咱們是怎麼知道的?”

挑著燈籠笑道:“這算什麼,咱們驛站不就是幹這個的嗎!再說了這些消息也不是什麼秘密,咱們驛站每天都有專人負責從過往行人那裏收集這類消息的。咱們這裏離著襄州這麼近,怎麼能不關注!朝廷和楚王雖然還沒動手,但畢竟楚王也是割據一方的諸侯,還占了江北道,上麵對江北道的消息重視得很。”

這時兩人來到了鎮口,他們就停止了交談。隻見拿著銅鑼的年輕驛卒先是一慢一快地擊柝,然後仰頭喊道:“戌時一更,天幹物燥,小心火燭!”話音剛落,就又傳來了一慢一快的兩聲鑼聲,然後兩人就一起進了鎮子。

原來是打更的,劉繼祖對這個並不陌生,他們村裏也有人幹這個,而且幾乎每個村、鎮都有更夫。隻是沒想到這裏的驛卒還管這個事,在他們老家這些事都是村裏人自己負責的,但看著還有人帶著刀跟著一起,心裏猜想沒準兒他們還負責治安巡邏呢!

看著兩個驛卒的背影,劉繼祖忽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自己不是有肖開的令牌嗎,靠著這個令牌,他得到過不少地方官員的接待呢,其中就有驛站的驛丞,不知道這個令牌在這個驛站管不管用?如果管用,那自己就可以借著驛站的遮掩躲避對方的追查,甚至由他們護送自己離開這是非之地。

但就這麼去可不行,自己現在麵貌醜陋,不符合這個令牌持有人的特點,現在幾乎整個大周的地方官都知道都知道這個牌子的作用,這已是公開的秘密,自己要先找個地方易容換裝才行,還要想個說的過去的說法才好。

想到這裏,劉繼祖不再猶豫,他悄悄牽馬掉頭,往回走了一段路,他想起驛站過去不遠有個小樹林,自己可以去那裏易容和換衣服。那小樹林距離驛站並不遠,估計是這個鎮子的柴林,劉繼祖牽馬進了樹林。他先找了個地方拴好馬,先飲了飲,然後把草料口袋拿下來抖開,讓馬吃著草料,自己則把包袱和易容包拿了下來,來到了旁邊。

劉繼祖先把粘上去的疤和胡子用藥水浸濕,等著膠水軟化,同時開始換衣服。劉繼祖心想自己今天居然換了三次衣服,易了四次容貌,就是為了躲避仇敵的追殺,這種日子可不好過,什麼時候是個頭呢?劉繼祖這次換上了那套儒士服。

這套衣服是他準備的三套衣服裏最為華貴的,麵料是上等絲綢的,做工精細,上麵還繡有暗紋,為了更便於行動,他們還對這件衣服做了細微的調整,動起手來,雖然不如武者服那麼方便,但也比一般的儒衫要好得多。

衣服換好,劉繼祖又開始改變發飾,連腰帶、掛飾、鞋襪都一起換了,等這些都換好,膠也軟化了。劉繼祖加著小心,把那假胡子和那道疤撕了下來收好,這可是非常重要的易容道具,是在楊勝武的協助下花了好多時間和心血才做出來的,很容易損壞,必須要妥善保管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