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祖眉頭微皺,那裏他隻派了一萬人,因為那裏也算是太行山餘脈,但孫起說的有道理,那裏和太行山另外三條通道的情況不同,確實應該加強防備才行,因此又點了點頭。孫起這才繼續講道:“而東邊過來的通道就比較多了,但能夠大規模運糧的通道共有四條,這每條通道至少也要安排兩萬人駐守,而且駐守每條通道的兩萬人裏必須有一萬人處於機動狀態,隨時可以調動支援河南道其餘地區才行!”
說完就看著劉繼祖,劉繼祖的眉頭皺的更緊了,按照孫起的安排,這就至少需要八萬人才夠,最理想的狀態是這八萬人裏有四萬是騎兵,當然這個幾乎不可能,他們現在滿打滿算才有一萬騎兵,加上襄州那邊的最多也就一萬五千騎兵,距離四萬還有一定差距,但他還是點了點頭。
孫起見劉繼祖聽從了自己的建議,高興了些,又繼續講道:“接下來咱們先說北方,北方的形勢一直不明朗。但從過往信息來看,烏合台早晚是要南下的,因此山西道北部的駐軍不能少於五萬人,還要不斷加強防備,修繕長城和各地要塞,補充箭矢和防禦裝備,隨時準備打硬仗才行。咱們在南邊的隊伍也要隨時保持警惕,這北方的敵人和咱們中原的敵人可不一樣,千萬不能等閑視之!”
眾人聽了這話反應不一,少數人深以為然,但大多數根本不以為是,覺著孫起有些危言聳聽了。但劉繼祖是知道北方敵人的厲害的,他不僅從書上以及田先生那裏了解過,也親眼見過他們的戰士動手。劉繼祖現在經曆了不少場戰鬥後,慢慢知道那些戰士雖然其貌不揚,但極有可能是草原上百裏挑一的精銳,因為那些戰士都是以一當十,加上弓箭甚至可以一當百的。
劉繼祖不知道草原上普通戰士的戰鬥力如何,但以此類推,能夠以一當三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事!因為打仗並不是靠著士兵絕對數量的對比來推算出來的,否則北方草原上的人再多,又怎麼比得上中原人多。
通過這段時間的實戰,劉繼祖已經慢慢領會到了戰爭的一些簡單規律,比如俗話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在戰鬥過程中確實體現的十分明顯,尤其是雙方的士氣相差很多時,那就會產生極大的效果,即便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果人數少的一方士氣高漲,而人數多的一方卻士氣低迷,人數多的那方也不一定能勝。
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很多,其中很多都有這個原因在。但影響士氣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戰爭的原因,將領的水平,戰略戰術的運用等都很關鍵,其中戰鬥力的差距也是最直接的一個影響因素。戰鬥力強的軍隊士氣一般都是高漲的,充滿信心的,能以一敵三的軍隊放到哪裏都是戰鬥力超群的存在。
以一敵三並不是真的就隻能以一敵三,當一支軍隊的戰鬥力能達到這種程度時,除非遇到戰鬥力相似或者紀律極為嚴明的軍隊,否則一旦開戰很快就會形成一邊倒的形勢,就像紅巾軍攻占河南道的情形一般。
實際上雙方的兵力相差並不多,河南道的郎家軍在數量上是占優的,但紅巾軍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靠著劉繼祖帶著的閻羅軍打出了士氣和名聲,對方隻是和他們打了幾仗,就樹立起了對方不可戰勝的這種念頭,因此一得知是劉繼祖的閻羅軍來了,就完全喪失了抵抗意誌,忙著逃跑了。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一場局部戰鬥失利,隻要應對得當,對於大兵團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但難就難在這應對得當上,不是真正的統軍大將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而這類統軍將領正是目前中原各地所欠缺的,對此劉繼祖也是心知肚明的。
他很擔心北方草原的那些敵人,因為他知道雙方在實力上的差距。北方的那些敵人戰鬥力強,組織性強,機動性強,他們的弱點是人數少且多數時間處於分裂狀態。如果他們的人數能達到一定規模,又能完成統一,那絕對是中原帝國的噩夢。
不過其他人並不這麼看,他們沒有親眼見過,因此並不相信他們有多厲害,這也是長期安定的中原帝國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極度輕視或者說不了解自己的對手。劉繼祖眼見大家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於是很鄭重地說道:“諸位,你們千萬不能輕視北方的那些敵人!我是親眼見過他們的戰鬥力的,他們大部分都是神箭手,每人身上都有兩張弓箭,一個遠距離射擊,一個近距離射擊,即使在馬上也是百發百中。隻要弓箭沒有用完,他們的力氣沒有用完,就能一直使用弓箭進行攻擊。他們每人都有兩匹以上的馬,可以交替騎行,一整天待在馬背上,甚至能在馬背上休息,說他們日行千裏一點也不誇張。他們吃的奶、肉比咱們要多,身體都較為強健,擅長摔跤,近戰時使用彎刀、鐵骨朵和斧頭一類兵器,破甲效果很好,實力不俗。不是我打擊諸位的信心,以咱們目前軍隊的戰鬥力以及裝備情況來看,還不是人家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