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又是一年過去了(1 / 2)

第六百四十一章又是一年過去了

“既然你們這四家企業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立即上治汙設備達到國家環保總局的標準要麼隻能搬出經濟開發區所以我們現在也不用在過去的一些枝節問題上去糾纏而是要討論接下來應該如何做。”劉思宇喝了一口茶等著參會的人消化自己的話然後又清了清嗓子說道:

“其實我覺得李總你們幾位在思想上還是沒有轉過彎來隻看到政府這次逼你們上治汙設備讓你們企業背負了很大的負擔卻沒有看到這次對你們幾家企業來說還是一次發展的重要機遇。”

‘“機遇?”李家偉不由眼睛一亮,陷入了思索之中,而另幾次負責人,則是一片茫然。

“對,是機遇,如果你們能抓住這次機遇,對你們企業的快速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劉思宇滿有信心地說。

隨後,在眾人有點疑惑的眼神中,劉思宇把這幾天自己思考的結果說了出來,這次燕北區讓四家企業要麼上治汙設備,要麼搬出經濟開發區,表麵上看起來,讓這些企業虧了不少,而那三家企業,據劉思宇的了解,本身就處於虧損狀態,他們找到政府說理,其用意隻是想讓燕北區政府對他們進行補償,拿到一筆錢,而燕新電鍍有限公司,因為規模較大,現在還處於略有盈利的階段。更主要的,是李家偉並不想放棄燕京這個市場。

但是燕新電鍍有限公司因為生產設備並不是很先進,是幾年前從國外進口的老設備,在國外已屬淘汰貨,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並不強,所以李家偉一直為上不上新設備而糾結。

要更新設備,公司的資金有困難,而如果不更新設備,其生產工藝不能改進,產品的競爭能力不足,無法和一些大公司,或者是國外的品牌抗衡。

所以,劉思宇建議李家偉借這次機會,想法擴大規模,更新設備,特別重要的,是希望他拋棄以前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股份製企業,實現科學化管理。

至於那三家企業,本身的產品沒有什麼競爭能力,劉思宇建議他們幹脆以廠房等折價入股燕新公司,大家合資對原來的企業進行改製和更新生產設備,這樣既能使新成立的公司達到國家環保總局的標準,而且還能讓自己的產品升級換代,更為重要的,這樣一來,他們還可以借這次機會,讓企業蓬勃發展起來。

李家偉聽了劉思宇的描述,頓時心動起來,隻是,他知道僅憑自己的燕新電鍍有限公司,想完成擴大大規模,更新設備,資金上還有很大的難處,當然,如果那三家企業也願意入股,人多力量大,其資金的壓力也小一點。

“劉書記,你說的不錯,我知道我們燕新電鍍有限公司,如果再不更新設備,采用新的生產技術,等待我們的,隻是死路一條,不過,要完成這兩項,單憑我們自身的資金,不怕說句丟臉的話,那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現在的銀行,他們隻向國有企業發放貸款,對我們這些民營企業,他們根本不願貸款。”李家偉把自己的難處說了出來,如果劉書記能為自己解決資金問題,他有信心在三年之內,把燕新公司做大做強。

“嗬嗬,李總說的也是實情,不過據我了解,民營企業融資確實困難,但合資企業,在這方麵會有不少優惠。這就要看李總的胸懷大不大了。”劉思宇望著他笑道。

“劉書記說的是讓我和別人合資?”李家偉一下子聽明白了劉思宇的意思,不過,讓他把自己一手做起來的燕新電鍍有限公司與人合資,心裏還多少有點不願意。而且,一時之間,到哪裏去找這合資的人。

現在的華夏國,有一個不好的現象,那就是對港澳台以及外國的公司,那是笑臉相迎,態度好得不能再好,而且這些公司,在國內融資也比民營企業好上十倍不止。

如果自己的企業,能和這些公司合資,這融資的問題,確實很容易搞定的。

“我隻是給李總提一個思路,至於李總考不考慮,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劉思宇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李家偉在腦子裏緊張地思考了一陣,咬了咬牙,說道:“劉書記,我同意你的建議,不過雖然國外的公司我打交道的不少,但一時之間,還真不容易找到合資的夥伴,這方麵還希望劉書記幫我們一把。”李家偉的腦子並不笨,他知道既然劉書記提到這事,肯定劉書記心裏早想好了這一切。

“嗬嗬,既然李總同意了我這個建議,那就這樣吧,我們大家都想想辦法,爭取找到全適的合資對象,我相信,隻要李總有誠心,這合作夥伴是肯定能找到的,困難總沒有辦法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