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高博忍不住嘀咕一聲:“怎麼像個蘇聯姑娘的名字?難道是蘇聯製造的”
趙明十分佩服高博,這位大哥不但是個兵工奇才,而且見多識廣,但從一個名字就能判斷出此武器來自蘇聯造。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不同於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
其實喀秋莎的命名有著傳奇般的色彩,BM-13“喀秋莎”火箭炮,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稱。係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這是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出廠時的標記,K即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
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裏傳播開來。德國則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因其發射時聲音類似於管風琴)。
這便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由來。
趙明擊落了大批敵人軍機,金幣短時間內暴增,所以就兌換了新的武器。
按照他當時的金幣量,可以兌換一支成品的驅逐艦,甚至一個衛星都是可以的。
但考慮到海軍人員的匱乏,所以驅逐艦被否定了。
雖然衛星看起來比較高端,也是超現代的裝備,但送不上天,一切都是白搭。
想要把衛星送上天,就必須兌換火箭,和一切的配套設施,這需要花費的金幣那是天文數字。
所以,兌換衛星的想法也否定了。
綜合考量一番,還是覺得兌換喀秋莎火箭炮比較適合眼下的戰局。
喀秋莎火箭炮雖然非常牛逼,但必定是第一代產品的火箭炮,肯定存在許多弊端和不足。
這都是難免的,好在有高博這個兵器改造鬼才在。
隻要給他足夠時間,完美的喀秋莎火箭炮還是能夠誕生的。
一旦喀秋莎火箭炮解決了精確度不準和填彈過慢的問題,大批量布置之下,世界上絕對沒有哪一個國家是華夏的對手。
所以,趙明多方衡量之下,還是選擇兌換了喀秋莎火箭炮。
“三弟,這玩意怎麼使用?”
“具體怎麼使用,就要看大哥手下的炮兵了,之前我已經把操作使用說明書交給了他們,並讓他們私下學習一段時間了,不知道現在學的怎樣了。”
“這樣嗎?”高博略一沉思,便興致頓生,立即叫來炮兵,當場打給他看。
炮兵有點為難,這種牛逼的火箭炮如果不殺敵,對著空曠的海麵放炮,用來炸魚就有點太過浪費了。
高博的命令又不能不聽,炮兵把自己的難處彙報給高博,高博一想也是這麼個道理就在他打算放棄試炮的時候,突然聽見士兵來報,
前方三十海裏,發現一艘不明船隻,請求長官指示。
“船隻,是軍艦嗎?”高博問道。
“報告首長,是!”
“可知道是哪個國家的?”
“這個暫時還不清楚!”
“立刻查明!”
“是!”
“嘿嘿……”趙明的笑聲吸引了高博的注意,轉頭疑惑問道:“三弟笑什麼?”
“大哥不是想試炮嗎?”
“那又怎樣?”
“既然想試炮,那又何必多此一舉?”
“三弟,你的意思是?”
“你管他那艘軍艦是哪個國家的呢,反正不會是咱們華夏的,直接擊沉它便是。”
“這不好吧,如果是盟友的呢?”
“盟友?你是指M英法這些西方國家?”
“大哥我正有此顧慮!”
“忘記我跟你說的話了嗎,這些國家沒一個是好東西!大哥你要記住一點,那便是國與國之間隻存在利益,盟友不過是為了共同利益在一起罷了,這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就連蘇聯都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