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窮人治病難(1 / 2)

兩個人休息了一會兒,熄滅了火,繼續朝山上爬去。

就在他們走後不久,剛才那些出來郊遊的人裏麵,走出來兩個人,背著包,不急不慢跟在沈鶴他們後麵。

他們一路上拿著手機看似拍風景,其實,每一張照片裏麵,都有沈鶴和陳鳳婷。

……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光華醫院也漸漸恢複了正常的運營。

按照沈鶴和劉振的計劃,原本的光華醫院全部改為西醫,新建起來的二期用作中醫。

等二期全部建成之後,光華醫院將成為第一所中西醫並重的綜合性醫院。

以前在那些大型醫院裏麵,中醫隻作為一個科室,地位並不高。

而在光華醫院,中醫與西醫的地位並無二致。

通過這段時間的試運行,沈鶴發現自己一開始的主張,並沒有太大的紕漏。

尤其是在藥品改革方麵,他算是先行者。

現在光華醫院的收費標準已經成功引起其他醫院的重視,並且,一些醫院已經開始降費。

當然,這是有爭議的,有一部分人認為收費越低越好,這樣有利於讓那些家庭困難的病患得到救治,而另一部分人則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生命是無價的,如果因為降費而降低一些醫療的必要開支,倒是治療效果下降,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沈鶴也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這些天,不斷有記者上門采訪,就是針對光華醫院率先降費的問題。

沈鶴實在是懶得解釋太多,隻留下了一句話。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種模棱兩可的回答,又是引起一番軒然大bo,有人覺得他故作高深,有人覺得他是醫學改革的先行者,值得稱讚。

沈鶴同時還引入了棲鳳堂的會診模式,經過不懈的努力,現在中醫分部的中醫師已經達到了七八十人,這樣可以保證每天至少有30位左右的中醫坐診。

為了一改中醫看病不準的弊端,沈鶴在一個科室裏麵,安排兩名中醫師,同時為一名患者看病。

這就是他提出來的會診模式,如果這兩個人還拿不準,可以請旁邊診室的中醫一起會診,一定要把問題弄清楚,絕對不能蒙混過關。

而且,他還把每周五,設為光華醫院的中醫講堂日,在這一天,所有的中醫除去必要的坐診,必須到醫院來分享這一周的病曆,從中挑出值得大家學習的疑難雜症,然後,大家討論,共同製定治療方案。

吳卓藝原本以為這種模式會遭人詬病,尤其是大家都非常忙,每周還要抽出一天專門來研討,這未免有些太浪費時間。

可是沒想到,真正實行起來,卻引起眾人的支持,甚至不少西醫都偷偷momo過來旁聽。

其實,作為醫生,就是應該不斷的學習,不管你年紀多大,名氣有多大,終究在這個世界上,會有你接觸不到的病例。

隻是,之前中醫的模式,大多以醫館的形式存在,大家敝帚自珍,不願意將自己的拿手絕活,拿出來分享,沈鶴便開了一個好頭,將自己畢生所學,毫不吝嗇的拿出來,幫助大家解決實際的問題,他的醫術很快贏得大家的信任。

有他帶頭,其他人也不好做的太差,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可以說光華醫院的學術研討氛圍不比那些醫學院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