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第九十二章:儒道之爭(1 / 2)

儒道兩家都是中國古代的經典學派,長期以來都是道家占據優勢地位,甚至在西漢前期道家還被當做立國之本。

直到漢武帝時期,儒家學派迅速崛起,儒道之爭愈演愈烈,最終,董仲舒以天人感應力壓黃老之學,令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儒家學派長達兩千多年的絕對統治。

在這個世界,儒家的四書五經都是大漢開國皇帝朱震帶來的,可以說基本就是另一個世界的複製版。

道家典籍徐銳沒有關注過,不過既然能出個朱震,沒理由不會有其他的穿越者,想來這個世界的道家思想極有可能也是來自蘇所在的那個世界。

為了表示對人才的尊重,長興道場占地極廣,其中包括許多談經講學之地,真正的辯論場隻有一個室內籃球場那麼大,四周的看台僅僅隻能容納數百人,規模並不算大。

當然,像這種層次的辯論自然不是什麼人都能來看的,除了身份地位之外,學識不夠的人就算放他進來也聽不懂。

所以一場頗受外界關注的辯論賽,往往是在發生之後,由國子監著專人記錄、注解、審核,再將通稿發到內閣以及各地學政之處,對外公示。

辯論場最好的位子自然是為皇帝和內閣高官準備的,不過這些大人物日理萬機,通常不會親自出現,隻是派遣特使前來觀摩,待辯論結束之後再將情況彙報給身後的主子。

餘下的位子則留給禮部、翰林院、國子監等學術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名流和學術泰鬥等,最差的才輪到受邀前來觀禮的各級官員。

二位王爺因為身份特殊,分到的是次一些的位子,不過距離龍台很近,甚至能看到場上選手噴出的吐沫星子。

為了見徐銳,二位王爺來得晚了些,當四人入場的時候辯論已經開始有一陣子了,直徑十餘米的圓形龍台上放著兩個蒲團,兩位胡子花白的老人正在上麵口沫橫飛地辯論。

這兩人自然不是大名鼎鼎的東籬先生與長慶子,辯論是團隊戰,一開始兩邊自然會派出小弟相互廝殺,等到氣氛達到高潮,大佬們才會親自下場。

這種賽製其實對新人很不公平,因為這樣一來考驗的其實不僅是團隊和財力,還有辯論者的體力。

若是新學說,孤身一人的辯論者必須舌戰群儒,擊敗對方整個團隊才有可能一鳴驚人,這也是為什麼東籬先生能守擂三十年之久的原因,辯論的門檻是真的高啊。

不過凡事都有利有弊,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脫穎而出的新人、新思想一定極具說服力,真正能夠引領時代發展,絕不會是濫竽充數的存在。

“咦,東籬先生這邊竟然已經連敗了三場!”

才剛剛坐下,肅王便指著龍台驚呼一聲。

徐銳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圍著龍台有一圈椅子,靠北的十五席是東籬先生的方陣,靠南的十五席則是長慶子的方陣。

此刻,東籬先生的方陣裏已有四個空位,除開正在場上辯論的一人,有三人已經不見了蹤影,想來大概是辯輸之後離席的。

而長慶子這邊的十五席隻有一個空位,便是正在龍台上侃侃而談的一個老頭。

二位王爺和新科狀元雖然沒有明確說過自己的站邊,但從談話的細節之中,徐銳早已猜出三人都算儒家學派的門生,自然是站東籬先生的隊。

徐銳雖然對這兩個學派都不感冒,但就治國而言,相比起來,民本思維的儒家至少比無為而治的道家好上許多。

四人立場一致,情緒統一,見代表儒家的東籬先生一方竟然身處下風,頓時有些不安。

黃正元緊緊盯著場上辯論的二人,半晌突然皺著眉頭說道:“場上辯論的那人名叫田聰,長慶子最得意的門生,沒想到他們一上來就派出這等人物,看來是想先聲奪人了!”

果不其然,黃正元話音一落,場上辯論的那位大儒已經被田聰駁得啞口無言,掩麵而去。

沒想到這位年過五旬的田聰竟然一口氣連下四城,氣勢如虹,觀禮之人一片大嘩。

道家形勢一片大好,十五位弟子喜形於色,而儒家處境愈加危急,十五位弟子則是麵色鐵青。

經過短暫的商量,儒家十五席之中走出一個年逾六旬,眉眼方正的老頭。

一見此人,肅王頓時大喜:“張師傅出場了,這次定能挽回一局!”

這老頭名叫張宗年,乃是東籬先生的親傳弟子,官居殿閣大學士,是諸位皇子的老師之一,自然也就是裕王和肅王的老師。

在肅王看來,這位嚴師胸中自有韜略,豈是一個山野之人能夠相比?自然是信心百倍。

然而徐銳卻並不這麼看,辯論場上很多時候考驗的不是學識而是機辯,若沒有敏捷的思維,即使學問再高也發揮不出來。

而皇家選師,自然會找那些大氣穩重之人,這種人本身性格沉穩,又浸淫官場多年,習慣了謀定而動的思維模式,少了幾分銳氣和鋒芒。

更別說他們早已年過半百,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大腦已經處於衰退的低穀,不得老年癡呆已經謝天謝地,又能有多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