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第二百三十二章:金錢開道(1 / 2)

宏威十七年四月,經過整整一個月的輾轉,徐銳打著代天巡狩西南六省的旗號,帶著一千多人的天啟衛大搖大擺地南下,來到了西川省。

這一路天啟衛走得十分低調,除了必要的補給之外,沿途盡量不去打擾各個地方州府,迎來送往的官員更是以軍務緊急為由,全部打發回去,一個不見。

但進入西川省的地界之後,徐銳立刻一反常態,逢城必進,有禮就收,當然收禮之後他也會將星河集團出品的那些稀罕玩意兒反贈回去,美其名曰禮尚往來。

西川省地處邊陲,信息相對閉塞,哪裏見過那些新奇玩意兒?

無論是能夠看清蠅頭小楷的放大鏡,還是雕刻精美,一擦即著的打火機,都讓收到回禮的官員們如獲至寶,對徐銳這個“平易近人”的欽差好感大增。

四月十日,天啟衛終於來到西川首府新長安,據說此地乃是前朝開國皇帝朱震親自命名,並作為都城之地,鼎盛之時比現在的長興城還要繁華數倍。

不過曆經王朝崩塌和千年戰亂,這裏早已不複當年盛景,與其他省府差不了太多,隻不過多了幾分曆史人文的厚重感。

西川一省的最高長官,布政使盧林山出自當地豪門望族,乃是正三品的大員,自視甚高,原本並不太想理會徐銳這個不速之客。

可徐銳好歹也頂著一個欽差的名頭,到了自己的地界,實在不好不出麵,隻得象征性地以接待從五品官員的禮製,為徐銳辦了一場接風宴,規格著實有些寒酸。

盧林山手下的幾個心腹聽說徐銳十分得皇帝寵幸,都有些看不下去,幾次勸他不要怠慢了欽差,可盧林山卻是置若罔聞,隻把接待一事安排給幾個小吏。

心腹們見他不聽忠言,都憂心不已,擔心徐銳這個“寵臣”回京之後會向皇帝打小報告,甚至直接不來赴宴,給西川官僚難堪。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接風那天徐銳不但來了,而且怡然自得,絲毫不以為意,和在場所有官吏相談甚歡。

聽說布政使盧林山乃是宏威元年的庶吉士,徐銳還在酒宴上和他討論起儒學。

幾句之乎者也說下來,盧林山頓時為之一驚。

徐銳雖然對經典不甚熟絡,但言語之間卻多有新奇觀點,細細咀嚼之下,竟和大夫子東籬先生最新的《大禮記》裏的思想相得益彰。

要知道《大禮記》可是被稱為儒家第六經的著作,一經問世立刻驚動天下,甚至引得不少南朝學子都到北國求學。

然而《大禮記》畢竟是東籬先生一生心血所著,問世時間又短,其中蘊含的高深至理很少有人能咀嚼得透。

盧林山也算西川當地的大儒名士,卻仍舊對《大禮記》有諸多不解之處。

他原本隻是礙於麵子才和徐銳敷衍幾句,卻突然發現徐銳之言往往醍醐灌頂,用最通俗的幾句話就能解釋清楚最複雜的邏輯,不少他之前想不明白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盧林山當即一改先前的傲慢,就在酒宴上和徐銳深入交流起來,其他一眾官吏倒好像成了看客。

不談不知道,越談便越是讓盧林山心驚,徐銳看上去如此年輕,但無論他問什麼,徐銳都能對答如流。

不僅是儒學,講到天下大勢的時候,徐銳毫不怯場,當著數十位官員侃侃而談,觀點和見解更是眾人聞所未聞,可細細一想卻又直指本質,不知不覺便讓一眾官吏身陷其中。

一開始盧林山以及其他幾個官員還能和徐銳談笑風生地聊上幾句,但說到國家法度改革,以及南朝伐齊之後,其他人便再也插不上嘴,漸漸成了一問一答的環節。

倒不是徐銳真的一肚子才華到了技壓群雄的地步,實在是他站在曆史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往往能用最清晰的視角,從本質上清晰解答各種疑惑。

就好比談到賦稅難收的問題,徐銳便直接指出,要想多收稅,加重稅負其實是涸澤而漁,隻有讓百姓富足,並製定合理的稅收製度,才能標本兼治,立竿見影。

這種觀點雖然新奇,卻也不算出彩,畢竟大話誰不會說?

可徐銳接下來又把如何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引導農民種植收益最大的農作物,然後如何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再引導農戶將這些產品賣給商賈,從而擴大利潤,等農戶富足之後,如何改變固定的農業稅,加征商業稅和所得稅的具體實施方案一說。

不但每一個細節都是另一個世界的成熟經驗,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這樣一來不僅農戶收入翻了幾番,官府的稅收也會足足增長兩倍。

幾個被收稅難困擾的地方官聽完,眼睛裏頓時精光大放,甚至有人找夥計要來紙筆,在飯桌上記錄起來。

酒宴原本隻計劃了半個時辰,因為盧林山有言在先,他隻會在這個欽差身上浪費這點時間,但實際上酒宴一直持續了整整兩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