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第七百八十八章:王朝末路(1 / 2)

宏威二十年九月,一路輝煌的大魏王朝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曆史轉折。

由於各方勢力的殘酷絞殺,以及暗棋背後的大力操縱,宏威皇帝在政權交接之中犯了一連串的失誤,導致其維持了一生的政治平衡被徹底打破。

過去被宏威皇帝玩弄於鼓掌之中的各方勢力輪番登台,上演了一幕六子奪嫡的政治大戲。

而在宏威皇帝和新君肅王被殺之後,這場大戲立刻演變成了大混戰。

裕王率先在南書房登基,年號馳正,並第一個昭告天下,命令全國舉兵,共同消滅其他政敵。

在此之前黃正元便已經做好了諸多準備,裕王登基之後迅速掌控了京師十二衛超過六成兵力,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麵,成為優勢最大的一方。

然而也許是大魏天命枯竭,就在他即將肅清整個京城,一舉控製住局麵的時候,偏偏發生了兩個意外。

一是劉異帶領一眾賦閑老帥以為先皇守靈的名義披麻戴孝,奔赴宮門之前,一邊號啕大哭,一邊控訴裕王勾結寶親王和汪順,不僅謀害先帝,還親手刺殺新君。

雖然劉異等人既無先皇的傳位詔書,也拿不出任何足以支撐的證據,黃正元更是第一時間抓住劉異等一幹老帥,冠之以謀反之名,並連發數道聖旨以正視聽。

但此言一出還是立刻引起各方震動,從京城到地方朝野一片嘩然。

如徐銳這般許多原本觀望,甚至是傾向裕王的勢力紛紛倒戈,黃正元期待中迅速平定各方勢力的計劃終究還是破產。

除此之外,就在十萬龍驤衛將遼王殘部圍在內城發動猛攻,遼王集團缺乏外援,士氣大跌,即將土崩瓦解的時候。

一直被韓王堵在城外的龍雲五萬大軍終於殺到,以強力的火器配備迅速將包圍圈撕扯出一個缺口,把即將崩潰的遼王大軍救了出來。

緊接著包括卓安國的羽林衛在內,支持遼王的各路人馬陸續聚齊,掌控在遼王手中的人馬已經超過二十萬人。

而裕王的人馬缺少天啟衛這等能一錘定音的強軍,眼見已經無法快速剿滅遼王叛軍,隻得收縮防禦,與遼王對峙。

遼王立刻利用這個喘息的機會高調宣傳裕王謀權篡位之事,並以此高舉義旗,被杜若為首的文官集團殘餘力量“推舉”為皇帝,年號朔正。

方一登基,遼王便立刻詔命在京各府衙,以及各地方督府撥亂反正,共同討伐“豬狗不如”的偽帝趙恒。

此時馳正皇帝趙恒(裕王)得到了勳貴集團的支持,京中對遼王集團的號召反應冷淡,而朔正皇帝(遼王)則在地方上經營已久,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支持,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肅反之聲。

雙方在長興城內僵持不下,都清楚僵局已成,隻有靠血戰決出勝負。

從九月初九開始,兩位皇帝都開始一邊爭取其他勢力的支持,一邊調集物資和人馬,準備最後的大決戰。

九月十二日,僵持了數日之後,雙方終於做好了準備,在長興城中爆發決戰。

遼王集團有戶部支持,糧草更為充裕,而裕王集團則控製了兵部,在新式武器裝備更為豐富。

雙方沿著內城一線擺開陣勢。

拂曉十分,龍雲率領的虎賁左衛作為遼王集團的進攻主力,提前進入戰場,開始朝內城金盛門方向發動猛攻,左右金吾衛佯攻朝陽、華龍兩門,從側翼牽製敵軍。

裕王方麵則由寶親王坐鎮中軍,下令禁軍沿著內城洛河建立三道防線,左右龍驤衛則在兩側堅守,保護側翼。

雙方各投入一百多門大炮,在這個世界上演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炮戰。

戰鬥一開始,龍雲的虎賁左衛憑借火器優勢大顯神通,在火炮的壓製下,以配備步槍的步兵衝鋒,極快地打開了突破口。

僅僅十二日白天便衝破敵軍兩道防線,到了傍晚,前鋒距離宮城僅僅不到三條街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