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台汽車的外觀設計,並非當前緊迫的事情,盡可以放在以後慢慢的完善。
李福壽現在要做的是把這台試驗車開出去兜一圈,《世界日報》的主編和攝影記者已經等在外麵,準備將這個爆炸性的大新聞宣揚出去,實錘“汽車之父”這個響亮名聲。
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李福壽坐上車,準備親自駕駛兜上一圈,親衛隊副隊長雷霄一聲不吭的坐在了旁邊位置。
汽車發動起來之後,柴油發動機有明顯的抖振,“嘟嘟嘟……”的聲音很響亮,略一鬆開閘便跑了起來。
這台車其實很簡單,油門拉線拽到底就跑得快,鬆一鬆速度就慢下來,既沒有檔位也沒有離合器,全都是靠油門控製速度,最高能跑到每小時15公裏左右。
李福壽略一熟悉便掌握了,順著校園裏幽靜的林蔭道路前行,感覺車身行駛的相當平穩,就是車頭發動機煙囪的熱氣會一團一團的吹到臉上,讓人感覺很不爽。
恐怕用不了多久,這張臉便會被黑煙熏的鍋底一般。
好在前方不遠處就是《世界日報》主編和攝影師準備好的地方,李福壽把車開到這裏慢下來,最終停在一片鮮花簇擁的奇石邊,背景是一片靜謐的湖泊和飛簷鬥拱的建築一角,風景十分秀美。
攝影記者舉著探雷器那麼大的曝光燈連續閃了好幾下,空氣中彌漫著化學藥物焦糊的味道,將昆士蘭伯爵大人駕駛世界第一輛汽車的偉岸身影永遠記錄下來,這是非常有曆史意義的照片。
雷霄很知趣的躲到了一邊,這種耀眼時刻隻需要一位主角就可以了,那就是伯爵大人。
拍完了照片,李福壽興致勃勃的回到了車上準備離開,也許是油門線扯的大了,汽車猛的震一下停著不動了,隻聽到車裏“嘩啦、嘩啦……”的鏈條聲甩動不停。
咋的啦?
李福壽莫名其妙的下車來看了一下,原來是傳動鏈條崩斷了,這下可玩俅了。
他遺憾的砸了砸嘴,根本沒興趣跑到車底下再把傳動鏈條接起來,反正剛剛離開的也不遠,直接步行回去就是了。
至於這台試驗性的汽車,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性使命。
通過親身駕駛這一小段路,李福壽又有幾個新的點子要改進;
首先這個發動機排氣管不能放在前麵,要改進到車體後麵或者是側麵,要不然一趟跑下來臉上全是黑灰,啥興致也都沒了。
其次是油門拉線要改進,就是腳底下弄個油門踏板加個彈簧,這玩意兒應該不難。
第三點是這個鏈條傳動太不可靠了,猛的一掙就會斷,看來軸傳動還是王道啊!
這個問題不解決,可靠性是個大難題,,而且今後發展載貨汽車必須要用到傳動軸,靠這種鏈條傳動哪裏能夠行啊?
能解決這三個問題,汽車就可以小批量的試水市場,先給歐洲北美洲那些喜好新奇的貴族和富商嚐個鮮,以後慢慢發展就是了。
李福壽知道汽車應該要有變速器,離合器和曲軸箱,但這些東西他隻是知道而不懂原理,沒辦法指導專家們研製,隻能等第一批試水市場的汽車反饋以後再說。
反正不著急,時間有的是。
培育市場到讓普通民眾慢慢的接受,這是一個動輒二三十年的過程,用著一下子就把它做到盡善盡美。
最起碼在二三十年內,汽車隻是貴族和富商的新奇玩物,與普通民眾還有很大的距離,遠不是他們能夠奢望的昂貴玩意兒。
在世界蒸汽工業發展史上
蒸汽機最早應用在礦山和輪船上,並且迅速發展推陳出新,大功率蒸汽船舶發動機已經發展了幾代,能夠推動英國白星郵輪公司2萬噸的大型郵輪在大西洋上狂飆出22節的高速,是當今時代最為尖端的蒸汽機技術。
這是因為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成了世界強國的硬核需求,為此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發展蒸汽工業科技,取得了一連串耀眼的科技成就。
排水量超過萬噸的蒸汽鐵甲戰列艦,載貨量高達1.3萬噸的貨輪,大型郵輪和客輪,全都是軍事、科技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產物,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農業領域,蒸汽拖拉機數十年前就發明了,還有用於農田的蒸汽犁,以及當下銷售火熱的手扶拖拉機產品,反映出社會對於此類產品的強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