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與擁有青龍級重巡洋艦的昆士蘭相比較,這幾個國家確實不夠看。”
何方傲然一笑,臉上的神色顯得神采飛揚,充分展示了一位運籌帷幄海軍統帥的強大信心和領導魅力,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奧匈帝國是傳統的歐洲陸地強權,並沒有深厚的海軍傳統,對耗資巨大的海軍建設關注度不高,在軍隊序列中優先度也不高,相比其他歐洲諸強顯得滯後許多。
為了應對意大利的統一和崛起,奧匈帝國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蒸汽鐵甲戰艦是1861年建造的龍級裝甲護衛艦,該級艦排水量3000噸,原始裝備為舷側10門48磅滑膛炮與18門24磅前裝線膛炮,後期換裝了10門178毫米主炮,目前依然在軍隊中服役。
從龍級開始,奧匈帝國海軍也進入了鐵甲艦時代。
為紀念“利薩海戰”的勝利,奧匈帝國於1867年開工建造了利薩號鐵甲艦。“利薩”級鐵甲艦采用了誕生不久的中央炮室設計,將12門229毫米主炮集中布置在了中央的鐵甲炮室內,排水量達7000噸,符合當年的一等鐵甲艦標準。
可以說,利薩號是奧匈鐵甲戰列艦的始祖,其設計規範一直影響到現在奧匈帝國的艦艇製造。
1882年,“鐵戈托夫”號鐵甲艦服役。
該級鐵甲艦排水量為7400噸,主武器有6門283毫米炮。該級艦仍是一艘中央炮室型鐵甲艦,但卻有多項創新之處。
一是其主炮口徑終於達到三級戰列艦級別,由於依然是古老的架退火炮,其主炮火力勉強達到世界三流水平。
二是該級艦是第一款加裝了魚雷兵器的奧匈帝國主力艦,追趕上了世界海軍主力艦發展潮流,可以說姍姍來遲。
三是其為方便主炮射擊采用了一些近似於炮廓的設計,這對奧匈主力艦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英法的海軍強國已經丟棄的設計圖紙,可在奧匈帝國卻是最新設計。
僅從這一點而言,落後世界20年的水平。
1884年,奧匈帝國在年初和八月分別建造了一艘采用305毫米主炮以及旋轉炮台設計的鐵甲重巡洋艦。
年初建造的的“皇太子魯道夫大公”號排水量6800噸,裝備3門305毫米主炮與6門120毫米副炮。
八月份上船台建造的“太子妃斯蒂芬妮女大公”號排水量5000噸,裝備2門305毫米主炮以及6門150毫米副炮。這兩艘鐵甲艦是最早裝備305毫米主炮的奧匈主力艦,也是奧匈裝甲重巡洋艦的起始點。
可是與我們的8800噸“青龍”級新銳重巡洋艦相比較,奧匈帝國的傳統鐵甲艦也好,新造重型巡洋戰艦也好,全都是可以掃進曆史垃圾堆的渣滓,遠遠落後於當今時代新銳戰艦潮流,戰鬥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奧匈帝國海軍戰艦主炮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架退式火炮,設計上依然保留前後兩座高大的風帆桅杆,最高航速隻有可憐的16.5節,這還是風向有利的情況下,利用艦艇動力和風帆桅杆共同努力的結果。
以奧匈帝國最強大的“皇太子魯道夫大公”號為例,其戰艦裝甲帶厚度平均隻有253毫米,而且,使用的並非是最新型的防彈裝甲哈維鋼。
我們的“青龍”級重巡最高航速可以達到22.5節,高幹舷適應各大海區惡劣海況,三座雙聯裝280毫米液壓複進式主炮火力極其猛烈,主裝甲帶厚度平均達到400毫米以上,這是英國一等戰列艦的水平,防禦力比“皇太子魯道夫大公”號重巡高上二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