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是典型的移民社會,華人占據主導地位已經是不可動搖的大趨勢,隨著昆士蘭州人口接近千萬規模,已經漸趨飽和,繼續向南發展成為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相比較1885年
澳洲總人口(含南方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塔斯馬尼亞州,統計數據不精確隻能估計),從1885年的817萬增長到1181萬餘人,增長的主動力依然是昆士蘭州,還有南澳洲和西澳洲。
昆士蘭州人口從615.2萬迅猛增長到971.72萬人,三年時間增長了一半還多,紅河穀市,布裏斯班市相繼突破百萬人口規模,鬆江市突破80萬人口規模,青龍市,北侖市,白虎市突破40萬人口規模,還有一大批城市突破了15萬人口規模,繼續引領整個澳洲的城市發展浪潮,城市規模迅速膨脹擴大,解決了大量人口就業問題。
與此同時
發展的隱患開始呈現,人口飽和出現了明顯的失業問題,大量求職人員聚集在碼頭和城市中,這在向來以勞動力短缺著稱的澳洲是破天荒第一次,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
一些小偷小摸增加了,搗亂社會治安和尋釁滋事案件增加了,搶劫殺人和酗酒鬧事案件增加了,昆士蘭北部甚至出現了很多黑幫和馬匪團體,形成了新的治安隱患。
種種跡象表明;
昆士蘭州就像吃撐了的人一樣,進一步大規模引入移民的潛力漸漸枯竭,需要好好的消化現有過剩勞動力,在更高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為下一輪發展打好基礎。
因此,在紅堡上層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應該停下腳步夯實基礎,一種認為不能停下移民的腳步,應該向更具潛力的南方州發展,在發展中解決南北問題。
這兩種意見分別代表保守派和激進派,在紅堡主人沒有做出最後決定之前,當前放水滿灌的移民政策依然要堅定的執行下去。
澳洲人口結構失衡在1888年表現得更加明顯,其中白人(含英、法、德、美、西、意)後裔數量小幅增長,過了200萬達到202.1萬人,相比較1885年末192.17萬,小幅增加約10萬人。
分析其人口構成,三年來流入總人口21.7萬人,流出激人口達13.3萬人,新出生總人口達19.64萬餘人,減去自然死亡人口呈現小幅增長態勢。
流入白人多為歐美各國商人,探險者和船員,也有部分來到澳洲尋找機會的淘金者,尤其是因為澳洲經濟的大發展,來自德國的移民增加數量較多,其次為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法國人退居第4位。
流出白人多為9~15歲適齡少年男女,部分賺得第一桶金的白人淘金者,對前景感到失望的農場主和富裕的金礦場主,還有一些尋找不到工作機會的白人投機者,以及一些完成合同返回歐洲的技術人員和家眷。
土著人口持續減少,從1885年末的5萬多人減少到如今的不足3.94萬人,這其中有白人牧場主對土著人口的肆意殺戮,黑礦山及人口販賣等惡性社會問題,昆士蘭州政府在這些問題上反應較為遲鈍,也是州政府工作明顯的缺憾之一。
1888年,來自東印度群島移民(未計算婆羅洲年輕婦女)及阿三由增長轉為減少,從3.91萬人減少到3.66萬人,這是因為昆士蘭州政府以及南澳州和西澳州收緊了移民政策,出台了針對該地區移民的歧視性法案,導致移民人口減少。
好吧,昆士蘭敞開懷抱歡迎的隻有華裔移民,其他的嘛……確實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從地區人口分布來看,澳洲本土人口出現明顯的失衡情況;
人口第一大洲昆士蘭州總人口達到971.72萬人,以一己之力碾壓其他5個自治州,工農業經濟產出占據整個澳洲93.32%,呈現出明顯的工業化社會結構。
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社會繁榮,城市建設水平居於世界前列,尤其是規劃的道路交通,市政建設和綠地園林等方麵,廣泛汲收中西所長為己用,形成獨具特色的昆士蘭城市建設體係。
合理而四通八達的下水道設施,綜合汲取了法國巴黎和德國柏林下水設施的優點,形成了昆士蘭注重實用,堅固可靠而暢通的市政下水設施規範,按照城市等級不同,市政下水設施的標準也不同。
合理節約了資源,能夠在更多的城市推廣開來。
歐美城市由於建設較早,城市道路規劃中沒有綠地和城市公園概念,街道普遍狹窄逼隘,沒有可能普遍建設城市綠地。
紅河穀市在世界上率先引入園林城市概念,以美麗整潔的城市園林為主旨,寓林於城,寓園於城,在城市中處處可以看到綠樹鮮花,高低錯落的建築掩蔭在蔥鬱的綠色之中,顯得臉色宜人,四季如春,成為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宜居之城。
寬闊的道路設置綠化帶隔離帶,人車分流,左右隔開,所有行人車輛靠右行駛互不幹擾,形成完善有序的高效率交通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