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持續到下午1:00許,康士比高原大會戰已經激戰了近兩個小時,戰局出現了新的變化。
戰場上
南方聯盟軍遭受到更加密集的炮火和槍彈連番打擊,再加上利文斯頓騎兵師全軍覆沒,共損失了超過三成以上的兵力,共計約4萬5千餘人傷亡,剩下的軍隊人數已經不足9萬,因此不得不轉入掘壕據守,試圖固守待援。
反觀北方大洋王國A兵團損失約1.3萬人左右,總兵力依然在10萬左右,借著炮火和槍械優勢氣勢越打越盛,主動發起一輪又一輪猛烈進攻。
進攻之前先用炮火犁一遍,然後用密集的排槍打擊敵人,始終保持著高壓勢頭。
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用鋼鐵彈雨逐漸摧毀南方白人士兵的抵抗意誌。
實戰之中
大洋王國軍隊普遍裝備的蔚藍色武器公司特許授權製造的毛瑟1871彈倉式步槍發揮出色,死死壓製住了南方聯邦軍裝備的單打一馬蒂尼-亨利MKⅠ步槍,成為步兵進攻中的製勝利器。
該槍彈倉內可以壓入6發子彈,加上槍膛裏的一發子彈,總計可以一次性發射7發子彈,拉一下槍栓打一發子彈,持續火力相當猛烈。
作為全世界率先裝備彈倉式步槍的軍隊,大洋王國陸軍使用毛瑟步槍已經有十幾年的曆史,並且做出了多次重大改進。
原本德製1871式毛瑟步槍口徑為11毫米,槍長1290毫米,槍管長852毫米,槍重4.54公斤,極限射程約1500碼。
這麼長的槍再加上長長的鋒利槍刺,妥妥的就是一柄長矛,在白刃格鬥中優勢非常明顯。
但這種槍也有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毛瑟1871步槍是典型的單打一步槍,打一發子彈裝填一發,而且槍身過長,過於笨重,也許這對身材高大的德國士兵不是什麼問題,但華人使用就嫌太重太長了。
大洋王國引進的是德製毛瑟彈倉式騎步槍,就是俗稱的馬槍,槍長953毫米,槍管長648毫米,槍重3.2公斤,射程1100碼左右,威力小了一大截,但也輕便多了。
蔚藍色武器公司得到特許製造授權之後,針對該槍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進,形成了當前大批量裝備步兵部隊的新式步槍,被命名為“1888式毛瑟改”。
該槍主要特點是采用德製毛瑟彈倉式騎步槍優點,在槍長依然是953毫米的基礎上,改進了彈倉設計,以容納6發子彈雙排供彈,,增加了火力的密集度和可靠性。
與此同時改進了槍口卡槽,可以使用加長刺刀,總體長度雖然略遜於原本步槍設計,但是在白刃格鬥中劣勢極大縮小了。
另一項重大改進是縮小了槍膛口徑,從原有威力過剩的11毫米縮小到7.7毫米,與采用了新型黃色火藥,子彈的穿透威力和拒止力下降的並不多,而且增加了一道膛線,射擊更加精準。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子彈重量大大減輕,單兵攜帶的彈藥量達到100發~110發之多,幾乎是南方軍士兵的一倍,持續作戰能力極大的提高。
但是憑借著如此步兵利器,A兵團進攻士兵才能夠用持續不斷的火力給敵人重大殺傷,根本不留下白刃格鬥的機會給南方軍白人士兵。
火力決勝,是大洋王國陸軍部隊的信條。
戰場上形勢一片大好,國王李福壽和一幹高層才有機會簡單吃了點東西墊墊肚子,準備打持久戰,直到將敵人的抵抗意誌徹底摧毀。
南方聯邦軍掘開的戰壕也就是個淺坑,一個又一個的團或營為單位頑強抵抗,將偌大的戰場分成無數個小的支撐點,在炮火和彈雨洗禮中苦苦支撐,希望迎來轉機。
A兵團的進攻經曆最初的挫折之後,知道一口吞不下這麼大的獵物,冷靜下來反而不急不躁的開始“磨敵人”。
何為“磨敵人”。
就是集中炮火先將外圈掘壕據守的敵人轟擊一遍,然後派出步兵成鬆散的散兵線進攻,若是敵人反抗頑強則立馬撤退,將上述的過程再重複一遍,以此循環往複,直到徹底攻陷敵陣地。
為此,A兵團將笨重的重機槍也從後方運上來了,加大火力輸送密度,對敵人造成持續的嚴重傷害。
這種戰法雖然見效慢,但勝在可以極大的減少傷亡,逐步蠶食敵人陣地,慢慢積累小勝為大勝,顯得穩妥可靠。
到了下午4:00許
又經曆三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戰場上沸騰的槍炮聲依然不絕於耳,南方聯邦軍固守的戰線縮小了一大塊,傷亡和被俘的人數又增加了2萬餘人,僅剩下不足7萬人在苦苦支撐,戰局隨時都可能徹底崩潰。
就在此時
南方聯邦軍後方出現大量青灰色的身影,這是維多利亞兵團趕來增援了,這給苦苦掙紮的威廉姆森軍團士兵打了一針強心劑,重新又看到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