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7.第955章兵力整編(1 / 2)

洋德兩國間的大額軍事裝備交易,對法國人的刺激非常大,,不但一甩手丟給聖沙蒙坦克350台訂單,而且加快了輕型坦克的研製步伐,這就是著名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

非但如此

法國軍方又提出了新的重型坦克研發需求,FCM公司根據積累的經驗以及雷諾公司協助,設計師提出坦克將重量定為38噸,使用一台200馬力發動機驅動,正麵擁有最厚30毫米的防護裝甲,主武器為一門105毫米榴彈炮的重型坦克,命名為“FCM 1A重型坦克”。

這台重型坦克擁有一個矩形的狹長車體,這樣可以跨越更寬的壕溝以及提供更大的車內空間,車體前部是駕駛室,隨後是炮塔,炮塔座圈後方的車體內是主彈藥室,最後部是發動機艙。

發動機和變速箱是雷諾公司研發的,一台12缸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在1200轉/分鍾的時候可以輸出220馬力。

這樣動力雖然力量並不強,但受時代所限,其它國家研發的坦克的推重比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履帶結構類似於過頂履帶,剛性懸掛,主動輪位於前部。

英國海軍部的巡洋坦克計劃也加快了實施腳步,在1910年底已經拿出了成熟的產品投入試驗中, 這個由海軍部主導研發的巡洋坦克就是著名的菱形坦克,是由英國福斯特公司研究並製造。

於1910年8月裝配了第一輛履帶式越壕車, 這輛車用設計師威爾遜的昵稱命名為“小威利”, 比原本曆史上提前了5年出現。

這輛坦克外形十分古怪, 就像是兩條履帶背著一個大水櫃,重達16.5噸, 能容納6個人,裝配了2門維克斯射速炮。。

由於這輛坦克笨重、設計不合理,行走速度非常緩慢, 一小時僅能走3.2公裏。

這樣的性能顯然不能滿足軍方的需求,於是在“小威利”的基礎上,設計人員正在進行了改造,計劃研製“大威利”。

“大威利”比“小威利”更重、更大,長9.94米, 寬4.33米, 重達27噸, 可乘坐8人。但是設計更合理, 時速提高到了6公裏,最大續航能力38公裏。

北美之戰帶給歐洲列強的除了震撼和大洋帝國不可阻擋崛起, 還有就是縱橫北美的裝甲部隊強勢表現, 無形中,一場關於裝甲戰車的軍備競賽已經展開,熱度正在慢慢上升。

但這與大洋帝國無關,他們正沉浸在勝利大遊行的興奮中。

1910年10月22日

在紅河穀大都市舉辦了空前盛大的勝利大遊行和閱兵儀式,從北美戰場上載譽歸來的英雄部隊,以雄壯的隊列通過勝利門, 勝利大鐵塔, 沿著平坦寬闊的凱旋大道列隊前進,接受聖上和一眾軍政高官的檢閱,歡呼聲響徹雲霄。

帝國三色旗插滿了沿街的建築,戰車上刻印著皇家徽章的皇家禁衛軍第4師坦克部隊“轟隆隆”的通過凱旋大道時,帶給人無與倫比的視覺和聽覺衝擊,令整個大都市變成了一片歡樂海洋。

讓李福壽當場宣布;

帝國歡慶三日,並且將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勝利日”,每逢這一天,帝國放假一天,全民同樂。

三日後

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大洋帝國皇帝李福壽率領一幹群臣前往忠烈祠, 舉行“遠征軍將士英靈奉祠儀式”, 現場鳴禮炮21響,大小寺院、道觀、教堂鍾聲齊鳴,上千名和尚道士做法,為英靈招魂引路,舉辦七七四十九天水陸大道場,念經祈福。

10月的最後一天

曆經多年建設的武英殿和文華殿舉行落成暨祭天儀式,這兩座大殿位於夢幻城堡東側不遠的山中,各踞一座高大的山峰,從山底石階而上,有巨大的石製功德牌坊,華表,廳閣和高大青鬆翠竹,有帝國皇帝和名家親筆書寫的碑文;

“澤被蒼生,流芳後世。”

“承祠香火,英魂永在。”

“忠臣烈士,浩氣長存。”

……

武英殿和文華殿是帝國為作出傑出貢獻的軍政要員死後建立的奉祠之所,按製可建一至九重功德碑,功德碑一重比一重高,以九為尊。

例如帝國大元帥李栓柱百年之後,按製便可入葬武英正殿,承祠香火,立九重盤龍功德碑,這是最頂級的榮耀。

例如帝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居裏先生,可遷葬文華殿之偏殿,承祠香火,立四重壽龜功德碑宣揚功績。

不得不說

李福壽把握人心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隻要緊跟著他的腳步,不但生前享有殊榮,死後也留芳後世,盡享尊榮。

祭天台,忠烈祠,武英殿和文華殿,形成了完整的祭祀體係,這也是建設封建糟粕體係的一部分,是李福壽為了維持龐大帝國處心積慮設計的一套封建迷信體係,在此不複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