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天宮的雲階下方,正在山穀中水潭邊打瞌睡的青牛突然站了起來,有些吃驚地仰望雲端。它感應到大老爺回來了,但雲端上的仙宮卻隨機隱去不見。
……
虎娃於兜率天宮閉關煉丹百年有餘,人間已是武王伐紂……周代商而立,但這一切紛爭與虎娃及天庭眾仙無關。百年之後,忽有無數道紫氣金光流轉,自兜率天宮中飛射而出,飛入無邊玄妙方廣中消失不見。
同一瞬間,各天帝所在的帝鄉神土中皆有紫氣金光灑落,昆侖仙界、神農原仙界、瑤池仙界,包括北冥仙界皆現其景。各天帝現形,神情各異,皆行禮拜謝太上。
每一處帝鄉神土中,曾有多少地仙拋卻凡蛻飛升至此,就落下了多少枚九轉紫金丹。至於這些九轉紫金丹怎麼用,就看各位天帝的選擇了。
在瑤池仙界,所有地仙皆得丹而去。不走也不行,瑤池金母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帝鄉神土即將無存,不走便是形神俱滅。
在北冥仙界,高陽天帝將所有地仙召集到眼前,拿出九轉紫金丹陳列,讓他們自行選擇去留,而絕大部分地仙都選擇留下了。高陽天帝又明言,在場眾地仙將來若打算離去,可隨時再來向他求取九轉紫金丹。
這些九轉紫金丹是太上所賜,亦是太昊天帝的遺澤,就是專門給他們留的。至於今後再拋卻凡蛻飛升至北冥仙界的地仙,卻是無此機緣了,因為他們在人間所得到的飛升指引,就是一去不回。
至於神農與軒轅二位天帝,同樣是將眾地仙召集到眼前,將九轉紫金丹交到他們手中自行保管。這就是婉勸他們離去,但不願離去亦不勉強。神農與軒轅二位天帝亦聲明,神農原仙界與昆侖仙界,今後將不再指引地仙拋卻凡蛻飛升。
大天尊不知在瑤池仙界中與瑤池金母說了些什麼,返回淩霄寶殿後,便召集天庭眾仙安頓仙界事務。此時太上仙宮中大道寶瓶飛出,落於人間昆侖仙境,於一處名為妙法群山之地,不知灑落了何物。大天尊亦隨即下界而至,卻未驚動昆侖仙境中的其他修士。
大天尊去了昆侖仙境妙法群山後,很快就又回到了天庭仙界,仿佛已有所獲,隨即又斬化身下界。
須知真仙分化形神之身,是不可以同時出現在無邊玄妙方廣與人間的,無論是真仙下界,還是從人間飛升,皆須將所有分化形神之身一並收回,但大天尊卻施展了不一樣的手段。
這是金仙修為成就,稱金仙曆世化身,其在人間一切所遇,等同大天尊親身所曆。若其在人間修行,大天尊將此化身收回後,便可擁有化身所得之修為法力。若是大天尊本人下界,則與此化身合為一體。
大天尊斬此化身,入人間二十八年方收回,期間本尊仙身亦有數次下界、與化身相合一體,也不知在忙些什麼,待其收回化身時,仿佛是一段修行求證圓滿。昆侖仙境妙法群山中有一位修士飛升,來到天庭仙界,顯露的卻是瑤池金母的形容,其人已證金仙。
這位金仙轉瞬間便立地無形,天機一片混沌。待重歸清明後,天庭仙界又造化衍生出無盡山河,更有另一片金仙世界。若進入這片金仙世界,所見酷似當年之瑤池仙界,又有妙法群山聖景,在天庭仙界中就稱瑤池。
大天尊領眾仙來賀,進入瑤池。瑤池之主行禮道:“西王母見過眾仙,拜見大天尊!”
西王母?有的仙家頗覺錯愕,但亦有仙家未覺意外,因為其人在昆侖仙境妙法群山修行之時,就被尊為西王母。瑤池金母專證金仙,已非當年天帝,便以此為號。眾仙紛紛回禮,大天尊上前挽住了西王母,靈台中忽感應天庭仙界中某處又是一片天機混沌。
又有人造化了金仙世界,待天機恢複清明後,大天尊攜西王母率眾仙相賀,來到此金仙世界中,隻見東華行禮道:“東王公見過諸位仙家!”
這回眾仙家全怔住了,神情都有些古怪,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西王母悄然對大天尊道:“其人無聊,別跟他計較。”
大天尊哈哈一笑,上前道:“東華天尊,你還是這麼愛開玩笑,莫不是你師尊所教?”
一聽這話,東華趕緊擺手道:“師尊當年賜名東華,我怎敢亂用仙號。方才確實隻是開個玩笑,那也是人間行遊時的笑談之號,眾仙家莫當真!”
自西王母、東華之後,又有仙家接連於天庭仙界中開辟金仙世界、可稱天尊,再過三百年,天庭金仙已有十餘數。這一日,西王母對大天尊道:“瑤池仙桃已熟,我欲設宴邀請天庭眾仙家,名為仙桃法會。”
大天尊:“仙桃乃當年太上托玄源所贈之苗,如今果熟,當先奉於太上與玄源,並請賜名。”
道侶二人攜仙桃去了兜率天宮,剛剛進入山穀,便見青牛迎上前來道:“大天尊、西王母,我家老爺不在。主母留話,若是仙桃果熟,就叫它蟠桃吧。”
大天尊問道:“青牛仙人,您可知太上去了哪裏?”
青牛晃著大腦袋道:“我也不知道呀,就算知道了也不能說!”
西王母上前取出兩盤蟠桃道:“這些蟠桃是獻於太上與玄源的,那就請您代為收下。”
青牛又搖頭道:“這裏是兜率天宮,我就是個看門的,不代收東西,也用不著代收。”話音未落,西王母取出的蟠桃便飛入雲端上的仙宮消失不見,而青牛好像做了個咽口水的動作。
西王母笑了,又朝青牛行禮道:“青牛仙人,我欲在瑤池舉行蟠桃法會,今日特來邀您前往赴宴。”
原來它也有得吃呀,青牛聞言開心地笑了。待到西王母於瑤池正式舉行蟠桃法會之時,青牛亦施施然赴宴,而人間已至後世所稱的“東周”。
……
上古彭鏗部故地,大禹劃九州時,豫、徐、揚三州交界處,如今周天子治下,陳、楚之國接壤地,有一座風光優美、山水靈秀的幽穀。一道泉流彙成的溪水從穀中穿過,泉溪的西邊是村寨人煙,而東邊緊鄰山脈,山坡上沒有高大的喬木,生長著很多雜花野樹。
這一日,有一位姑娘正在泉溪邊浣紗,赤著足坐在水邊一塊磨得很圓潤的石頭上,身影宛若這山水之靜美。
已是初夏時節,山外的平原上可能有些炎熱,但這一帶的氣候還很涼爽。泉溪清澈見底,最深處不過沒膝,涉水可以走到對麵的山坡。山坡上長滿了不知名的花樹,潔白的花朵含苞待放,遠望宛如片片雲霞。
這裏不僅有花還有果,花樹中點綴著另一種兩人多高叢生的灌木,上麵已結出朱紅色的果子,是山中的李樹。
一陣山風吹來,姑娘伸手拂了拂被吹亂的發絲,忽見水中冒出來一個李子。這李子宛如紅珊瑚雕琢而成,既飽滿多汁又煞是好看,應是剛剛成熟落下,恰好順泉流衝到了姑娘眼前。她隨手將之拿了起來品嚐,隻覺酸甜可口。
世間諸多奇聞異事已難以考證,據說姑娘吃了這個李子而感孕,後來誕下一子,姓李名耳,世人又稱老聃。又有傳說,太母有身九九八十一年,而後才生下了老聃,而老聃出生時,須發已白。究竟有沒有這回事,傳說隻是傳說罷。
老聃生而聰慧,善思好學,曾在當地學識淵博的賢者商容門下受教,又遊學四方,而後被周天子任命為守藏室之史,按古製,亦可稱守藏正。
守藏室包含了後世的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概念,但不僅止於此,集天下之文、收世間之書,整理與保管自古以來曆朝曆代所有的典章、傳說、民風、書冊,可謂無所不攬。
老聃掌管守藏室數年,已遍覽所藏,信手抽卷皆已在心。凡有人求教古今典章、傳聞軼事,老聃皆可曆曆傳述,更能闡微發妙。又數年,老聃不僅遍觀古今典藏,並將守藏室之籍全部重新整理編訂,可謂滌除玄覽,明白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