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點點頭,道:“好啊,楊沂中以是位及人臣,兩個兒子現在也是朝中大臣,現在連孫子也己建功立業 。一門三代都將是朝庭重臣,可謂顯赫一時啊。”
趙眘有些愕然道:“太上莫非覺得有此不妥嗎?”
趙構搖搖頭道:“楊沂中天資忠孝敢勇,宿衛出入四十年未償有過,是絕對可靠之臣。他的兩個兒子雖說是靠了父親的恩蔭,但也實有功績,並不為過。這一次楊炎以數千之眾,深入金境數千裏,出生入死,也是為了解官家之圍,功高莫如救駕,論功第一,實在不算過譽。縱是封官加爵也是應當的。不過如此一來,楊氏一門三代都將成為朝庭重臣,難免遭人所忌。當年狄襄武的教訓不可不防。更可怕的是把他們逼到不得不反的道路上去。”
趙眘默默點頭,狄襄武就是狄青。是宋朝在嶽飛之前最有能力的大將。並以武將的身份但任樞密使,頓時朝野輿論大嘩,就連名臣韓琦、範仲淹都擔憂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奪皇位。並盛傳狄青家夜有怪光衝天,狗頭生角等言。結果置使狄青憂鬱而死。
趙構道:“做皇帝的,不僅要善用大臣,善防大臣,還要善護大臣。朕當年使秦檜殺了嶽飛,以鑄成大錯。你斷不可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切記,一定不能將他們置於一個可以造反的環境中。”
說著,他又歎了一口氣道:“其實為君之道也就是禦臣之道。朕當年就是因為自覺無力禦使大臣,才放棄北伐。如果你無禦臣之道,也就不必枉費心機了。”
趙眘又對趙構深深一揖,道:“太上教誨,兒臣受教了。”
趙構又道:“這次北伐結束,宋金兩國在數年內恐怕都不會大舉用兵。我看不如先和金國議和,等到我大宋兵精糧足,準備充份之後在行北伐也不遲。”
趙眘想了一想,終於點點頭道:“也好,如果金國的條件適當,就如太上所言,議和也無不可。”
趙構點點頭,道:“好吧,今日我與你所說都是肺腑之言,言盡於此。以後你的事情,我絕不在幹涉。官家自己好自為之吧。你則去吧。”
趙眘對向趙構深深一揖,道:“兒臣告退了。”這才退出德壽宮。
----------------------------------------------------------------------------------------------------------------------------
宋乾道四年(1167年)六月二十八日,未時。
這時己有不少人都聚集在臨安城外的十裏長亭。
因為事先以經接到消息,今天下午遠征軍將會到達臨安,因此正午剛過,人們就都聚集在長亭,等待著遠征軍回來。來的人大多都是這次參加遠征軍將士的家屬,其中有一些朝中大員,還有一些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隻為看看傳說中的英雄。都無不麵向北方,翹首以待。
就連楊沂中也帶著楊朝光、楊朝亮和楊昌鵬,親自來迎接楊炎。這時他們正坐在長亭中,陪同他們說話的是張浚的兩個兒子:張栻、張枃。張浚回到臨安之後病情一直不得好轉,臥病不起,這次隻好打發兩個兒子來。張栻是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除直密閣,是與朱熹,陸九淵、陸九明齊名的理學大家;張枃是龍圖閣直學士,知臨安府。勻是朝中要職。
同在長亭中的還有來自宮中迎候公主的宦官,為首的就是那位楊炎認識的曹安曹公公。虞允文宣撫四川,家裏隻留下了幼子虞杭孫。不過他己知道兄長戰死的消息,是穿了一身孝服前來接靈的。
這時,突見大道上一騎飛奔而至,馬上的騎士大聲道:“來了,他們來了。”
人群一陣騷動。連楊沂中也忍不住站起身來,放眼望去。隻見在夕陽的餘暉下,遠處隱見人影晃動,越來越近,果然出現了一隊人馬。
來的確實是楊炎的遠征軍。他們是六月十九日到達海州,接到皇帝的詔書,著楊炎立即帶遠征軍所剩俞全部將士返回臨安,勤見皇上。因此他們隻在海州休息了兩日,將帶回來的王世隆、張榮、董成、朱震等四人的靈柩著人送回各自的家裏安葬,隻帶著虞公亮的靈柩一路返回臨安。在回程的路上又有不少士兵因受傷過重而死,這時遠征軍全部人數加上楊炎也隻剩二千七百五十三人,其中還有二百四十一以經落下了終生殘疾,不能在當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