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江一戰,宋軍大勝,當陣斬首五千餘眾,摩尼教軍溺水而亡者不計其數,俘虜三千七百多人,這是自從去年摩尼教軍作亂以來,宋軍取得的最大勝利。跟隨鍾振先,陳子明,陳峒逃回武仙的摩尼教軍不足七千。加上武仙的守軍,也隻有一萬五千多人。
鍾振先和陳子明這才知道宋軍的厲害,也不敢再出戰,隻好一麵加強武仙的防守,一麵飛報貴州的鍾子昂,請求援軍。
接到了鍾振先的敗績,貴州舉城震驚,由於前一段時間宋軍故意示弱,也使得大多數人都並沒有把宋軍太當一會事,因此當鍾振先提出主動出擊,迎戰宋軍得到了摩尼教中幾乎所有人的讚同。他們都以為這一次出戰會像去年那樣,大獲全勝,卻萬萬沒有想到鍾振先會敗得這麼慘。
連鍾子昂也大為震驚,因為摩尼教軍自從起事以來,還從來沒有敗得如此一敗塗地的戰績。而且武仙是貴州的門戶,離貴州隻有八十餘裏,一但武仙失守,貴州將直接麵對宋軍的兵鋒。
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這時楊炎並沒有來揮軍來進攻武仙,反而是屯兵在平旦驛,按兵不動,分兵去取賓州、藤州、梧州等地。
鍾子昂這時也沉不住氣了,急忙再度招集大臣們商議大計。眾大臣們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有說再起大軍,和宋軍決戰,也有說應該死守城池等等。而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比較活躍的那幾個宋朝的降官,在這時都保持著沉默,因為宋軍一連串的勝利令他們覺得摩尼教似乎並不可靠,這個時候還是要看清形勢,再做下一步打算。
賴文政首先報告道:“大王,居最新探到的消息,這一次宋軍一共動用了七萬多大軍,現在楊炎的人馬紮在平旦驛不動,分派人馬去取賓州、藤州、梧州等地。目前我們的人馬都在貴陽集結完畢,有五軍都督府襯三個軍六萬人,和另外八個軍四萬多人,共計有十萬左右的兵力。”
鍾石道:“那還等什麼,趕緊分派人馬去各地防備宋軍。”
鍾子昂想了一想,忽然問道:“賴先生,宋軍現在平旦驛還有多少兵力?”
賴文政道:“居探子回報,由於宋軍分兵,目前駐守在平旦驛的人馬不足兩萬,如果加上附近的兵力,最多也就隻有三萬多人。”
鍾子昂點點頭,道:“照這麼說楊炎是把大部份的兵力都調出去攻取其他的地方了,而現在平旦驛駐守的人馬並不多啊。這正是一個好機會,我們可以集中大軍去直接去進攻楊炎,如果打敗了楊炎的人馬,其他各路的宋軍也就不足為慮了。”
賴文政道:“大王的想法為臣也曾想到過,但微臣以為,以楊炎的用兵能力,是斷斷不會出現這樣的漏洞的。因此臣以為楊炎此舉實際是一個誘餌,宋軍一向善於守城,如果我們發大軍去進攻楊炎,他隻用守在平旦驛中,居城防守,就可以以不到兩萬的人馬拖住我聖教的主力大軍,讓宋軍的其餘各路人馬去吸取我聖教的其他地方。”
鍾子昂聽了,又沉思了一會,才道:“賴先生說的有理,我們立刻分兵去守衛各地。”
就在這時,鍾欣環匆匆走上殿來,道:“稟報大王,現在以經宋軍從平旦驛出兵,現在以經渡過了潯江,背江安下營寨,大概是要進攻武仙,請大王決定。”
這一下鍾子昂,鍾石,趙草,蕭汀蘭,賴文政等人都驚呆了。楊炎竟然會從平旦驛出兵,而且還是背江下營,簡直就像是主動送上門來一樣。這說明先前賴文改的猜測是錯的,楊炎並不是要守在平旦驛裏,而是要主動進攻,難道他認為隻憑兩三萬人馬就可以攻下武仙,然後進軍貴州嗎?
大殿中的人一下子又陷入了沉默之中,每個人都在思考楊炎這樣做的目地,還有摩尼教軍應該如何來應對。如果還是按先前的赴劃,分兵去救援各地,那麼必然會造成貴州,武仙一線的防守不足,說不定楊炎正在等著這個機會,好一舉攻下武仙,直取貴州。但如果改變計劃,不管各地,先集中人馬去進攻楊炎,這到確實是一個好機會。隻好擊敗了楊炎,其他各路的宋軍自然就會不戰而退了。但每一個人心裏都不禁在問:這難到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