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一拍後腦,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讓我找個回臨安的理由。”
趙倩如讚許的點點頭,道:“就是這樣,找一個回臨安的理由,而且完全和流言搭不上邊的理由,就當你跟本不知道有流言這一回事一樣。”
楊炎點了點頭,正想著找一個什麼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忽然道:“現在不是正好有一個嗎?大理來了使節團,這可是大事,保護使節團回臨安,這個理由可以了吧。”
趙倩如故意裝出如釋重負的樣子,道:“說了這麼多話到底也沒有白費,總算是把你教得聰明了一點。”
兩人商議定了之後,楊炎立刻請來了辛棄疾和陳亮,並沒有隱瞞,將實情全部都告訴了他們。兩人聽完之後也大吃了一驚,知道這事非同小可,也都讚同借大理使團來大宋的機會,上書朝廷以保護大理使團為名,要求回臨安。辛棄疾當即寫下了一份奏章,楊炎蓋上了自己的大印,用八百裏加急送到臨安。
然後楊炎立刻接見大理的使臣。其實大理的使臣早就等得不耐煩了, 因為這次使節團來大宋事先並沒有派人來通知,而這時廣西偏偏又在鬧摩尼教之亂,一路上竟沒有一個地方行政機構是建全的,因此沒有人給他們通報臨安的朝廷。好在一路經過的都是大宋管轄的地方,才平安無事。
但到了靜江府後,楊炎又在外打仗,這樣的大事沒有楊炎同意,辛棄疾可不敢擅自作主,因此大理使團隻好就先在靜江府住下,每天都在焦急的等待著楊炎回來。現在一聽楊炎請他們,立刻就來到了製量使司衙門。
大理的正使甘華是大理的現任宰相,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老人,身材削瘦,頭發花白。而副使劉仁先是一個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中上等身材,但十分均稱,一看就是一股武將的氣質。因為現在楊炎是廣西的最高官員,他們兩人見了楊炎,都十分客氣。
不過說實話,雖然知道了劉仁先就是當年和自己一齊參加戰場比試的八個人之一,但楊炎對他確實一點印像也沒有。不過在這種場合,也隻有裝作還記得的樣子,套了好一陣近乎。
果然不出楊炎所料,他們這一次出使大宋確實是向大宋求救來了。
原來大理國民是以白族為主,輔以“烏蠻”(彝族)麼些(納西)“盧蠻”(傈僳族)“金齒百夷”(傣族)“白衣”(傣族)等其他民族並居。以段氏為帝,布燮(宰相)等大臣作輔佐。官員主要由白族的貴族為主,地方行政,劃為府、郡,共分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但各府、郡的部族和部落雖然接受府、郡長吏的統治,但仍由本族的頭人管理自己內部的事務。不過大理諸帝曆來以寬仁治國,因此各部族之間基本還能教平相處。
但在白族內部,以高氐勢力最為強大,以經超過了段氐,早在宋紹聖元年(1094年),大理國權臣、高升泰便廢掉保定帝,奪取政權,自立為帝,稱“大中國”。高升泰死後,其子高泰明迫於其他各族的壓力,還位於段氏,改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為主,是為安文帝。而以高氏世襲宰相,把持大理朝政。
但從此之後,高氐仍念念不忘,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奪取大理帝位,高氐一族勢力雖大,但終不能和大理其他所有部族合力相比,因此一直沒有機會。終於到了這一代的高氐之主高建銘,勾結支趾國,請來支趾國的人馬,殺死大理現任國君正康帝段正興,奪取君位,並以武力彈壓各族。
而大理國中一批忠於段氐的大臣,部族首領,保著正康帝的幼子段智興,逃出京城,一路流亡與太宋接壤的石城郡,並立為段智興帝,繼續抵抗高建銘和支趾大軍。但無奈現在兵微將寡,地少人稀,跟本不是交趾大軍的對手,經過眾人商議之後,隻得派出使團,向大宋求救了。
大理自段氐稱帝之後,一直和大宋保持交好,在大宋政和七年(1117年),大理國君宣仁帝段和譽更遣使入汴京朝貢,當時徽宗當朝,正式冊封段和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成為大宋的正式藩屬。因此在這危難之極,才派出這個使節團,出使大宋求救。不過由於現在大理幾乎名存實亡,流亡的君臣實在湊不出幾件像樣貢禮,隻好把正康帝的長女,秀玉長公主段燕珠送到大宋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