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九楊炎歸來3(1 / 2)

後來此陣法傳到嶽飛手中,嶽飛根據自己多年與金軍作戰的經驗,將其改成為一個步騎混編的作戰方法,用以在野戰中對抗金軍的鐵騎,在紹興十年(1160年)的偃城大戰中,嶽雲率領嶽家軍背嵬軍使用“撒星陣”,與金軍大戰,大破完顏宗弼的鐵浮圖。此後“撒星陣”也與吳玠所創的“三疊陣”一樣,聞名於世。隻不過“三疊陣”是一個純防守的陣形,而“撒星陣”則是專用於野戰,以步製騎的陣法。

由幹偃城大戰的失利,完顏宗弼對“撒星陣”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像,對其曾有詳細的記裁。完顏長之也是從父親遺留的一些信件、筆記中了解到“撒星陣”的,原以為嶽飛之後,宋朝無人再會“撒星陣”了,想不到今天會在隆興府城下,居然見到宋軍使用“撒星陣”。

關於“撒星陣”的布陣和訓練方法,嶽飛在其所著的兵書中有詳細的記載和說明,不過“撒星陣”對士兵的素質和將領的指揮能力有極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名士兵都有很強的作戰能力和全麵的戰鬥技能,長短兵器,及至強弓短弩,都能夠運用自如,用來根據戰場的不同情況,更換使用兵器,而且將領則需要踉據戰場上的變化,不但調整隊形,或散或聚,或進或退。當年的嶽家軍中,也隻有戰鬥力最強的背嵬軍才能使用“撒星陣”作戰。

楊炎在南方剿滅海盜時,因為是以水戰為主,實力最強的三支軍隊中,除了催鋒軍跟他去了廣州之外,馬軍司中軍和選鋒軍都無仗可打,留在靜江府駐紮。因此楊炎都根據嶽飛的記載,讓他們專門訓練“撒星陣”。如此經過了好幾個月的訓練,兩軍才基本掌握了“撒星陣”的作戰方式。這也是曹勳和高震敢在城外與金軍決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謂“撒星陣”就是將大軍分散成一個一個基本獨立的作戰小組,每組的人數在八十人至一百人,其中騎兵有二十至三十人,步軍六十至七十人,主要配套有長刀、長矛、短刀、短弩、硬弓等。進行分群獨立作戰,迅速集結,小組配合作戰。

一但與敵軍的騎軍相遇,首先由十佘人發射弓箭,十佘人發射短弩,主要用來射傷敵軍的戰馬,然後由騎軍衝上,與對方的騎軍對抗,步兵則保護在騎軍左右,用長刀、長矛協同騎軍作戰,主要是殺傷對方馬匹,並迅速衝透敵騎兵陣,然後迅速集結再次對衝。如果遇上步軍,則立刻變成步軍居中,先與敵軍接戰,騎兵分列兩則,衝散敵軍陣勢。

果然雙方普一接觸,每小隊宋軍中立刻射出幾十支箭矢,由於雙方的距離太近,幾乎箭箭都不會落空,頓時有無數金軍的戰馬中箭倒下,將馬背上的騎士摔落下來。然後宋軍的騎兵率先迎上,與金軍的騎軍絞殺起來。而其他步軍分散在騎兵左右,借著騎兵的掩護,待機對馬腿下手。即使是鐵浮圖,麵對這樣的戰術也是一籌莫展。

魏郊高舉大刀,衝在宋軍的最前麵,他是剛加入過來,按道理應該分到後備軍,但曹勳和高震考慮到他的勇武,因此才把他分派到選鋒軍中,打這頭一陣。這一次他和張帥顏、淩翔兩人組成一個戰鬥團體。

隻見迎麵就衝過來三名鐵浮圖騎軍,魏郊催馬迎上,雙方還差著三四步時,隻見有一名鐵浮圖騎軍的戰馬以經被魏郊身後的一名步兵用短弩射中,雖然戰馬也披著甲胄,但這時的距離實在太近,弩箭穿透了重甲,還是射入戰馬的身體。高大的馬匹發出一聲哀鳴,頹然倒地。身披重甲的騎士被摔到在地上,一時也掙紮著爬不起來。

另一名金軍則繼續衝向魏郊,舉起手中的長槍,狠狠向魏郊刺了過來。魏郊在馬上一側身,躲過了長槍,手中的大刀猛向對手砍了過去,鮮血立刻如泉湧而出,死屍一頭裁倒下馬來。緊接魏郊又舉刀架住第三名金軍刺過來的長槍,這時又有四五各鐵浮圖趕,上圍住魏郊。五六支長槍輪翻刺向魏郊,頓時將魏郊逼得左支右拙,難以招架。

正在這危難之際,忽然有一匹戰馬發出一聲悲鳴“咕咚”一聲裁倒在地上,露出了淩翔的身影。原來是他砍斷了一匹戰馬的馬腿。金軍一見來了幫忙的,立刻分出兩人,舉槍朝淩翔狠刺過來。

淩翔身子一矮,躲過了長槍,他來就不善騎馬,這一次索性就在步下作戰。身形如遊魚一般,在戰馬中穿梭,左躲右閃,遊刃有餘。手中長劍揮出,又連續斬斷兩匹戰馬的馬腳。馬背上的金軍摔倒在地上,由於金軍都身穿重甲,落馬之後,一時之間也掙紮不起來。立刻被隨後跟上來的宋軍亂槍刺殺。